多国丽

导语:收藏家、设计师,书法家,这一个个的身份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成为了一个拥有充分修养的立体人物。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到今年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为纪念鲁迅而设立的鲁迅博物馆建馆60周年,这一个个大年份,注定了这是“纪念鲁迅年”。

但是,纪念鲁迅的文章浩如烟海,纪念鲁迅的活动数不胜数,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从这浩繁的思绪中找出一个怀念鲁迅的角度?

黄乔生给出了鲁迅博物馆的答案。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说,“文学家鲁迅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现在怀念鲁迅,因为鲁迅指引着艺术的方向,他是一位在中国美术、版画、书法等方面有着全面影响的巨人。鲁迅影响下的艺术,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

鲁迅与艺术,这也是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的主题。

用艺术纪念鲁迅

今年鲁迅博物馆有数个纪念鲁迅与纪念建馆60周年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着“鲁迅与艺术”这一新的题目。

3月,鲁迅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展览分为“在挣扎中觉醒”、“榛莽中的新芽”、“希望的茂林嘉卉”三部分,主要展示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他的书籍装帧设计及其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就,以及在鲁迅美术思想影响下,中国大众美术的发展。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的鲁迅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北京鲁迅旧居就位于博物馆内,1924年5月至今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并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为了纪念建馆60周年,从9月20日到11月,鲁迅博物馆将进行长达两个月的连续艺术精品展。黄乔生介绍,此次展览将会有汉墨,在书法方面鲁迅是位大家,将展出鲁迅的书法作品;有丹青,展出鲁迅收藏的美术品;还有书香,鲁迅一生做了很多图书设计,博物馆也将会展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博物馆还将展出6000余帧拓片,这是鲁迅在多年岁月里花费了金钱与精力的收藏。

美术史绕不开鲁迅

画家陈丹青曾这样评价过鲁迅,“鲁迅公开的文学生涯,不到二十年,寿命不及六十岁,他顶多分出十分之一的经历与时间,赏析艺术,结交艺术家,可是经他染指的美术文论与绘画实践,却比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美术海归派,更有影响,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确是如此。鲁迅毕业于南京矿路学堂、后又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除此之外,他没有上过任何艺术类的院校,可是他的艺术成就贡献巨大。在他的艺术成就中,尤以木刻版画最为突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说,鲁迅把国外的版画引进到中国并开出花来,创造了中国的新兴木刻。

黄乔生介绍道,“三十年代,鲁迅在上海有感于中国画的没有现实意识,缺少人文关怀,并考虑现实需要,开始提倡创作木刻。鲁迅培育新兴木刻,为随后的抗日战争储备了人才,他培养的版画家活跃在大后方、边区和前线。抗战期间,几乎每逢鲁迅逝世纪念日都要举行木刻展览,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中有很多鲁迅的形象。”

鲁迅说过,“近五年来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绝不是冢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在他的晚年,除了写作杂文外,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支持版画运动中。他从1931年起创办并亲自主持“木刻讲习会”,培养木刻青年,拉开全国规模的新兴木刻运动;他为木刻青年介绍范本,出版德国木刻家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苏联版画《引玉集》、《苏联版画选集》、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的《一个人的遭遇》、德国《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与西谛合编《北平笺谱》,将自己珍藏的版画拿出来展览。

鲁迅对新兴木刻的殚精竭虑可以反映到一张照片中。一张旧照片上,形容消瘦的鲁迅与四位青年围坐,青年们聆听着鲁迅的教诲。这是1936年的10月8日,鲁迅抱病参加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中午12点,他夹着烟,和青年木刻家们侃侃而谈。这场景被喜欢木刻的摄影家沙飞捕捉到。这是鲁迅生前在公开场合的最后一次活动,这也是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11天后鲁迅溘然长逝。

对于鲁迅对版画的贡献,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萧振鸣认为,“鲁迅使中国美术增加了重要的品种,版画,这是他最大的业绩。当时创作版画的青年都以得到鲁迅的指导为荣。”

鲁迅还是一位收藏家,他爱好碑帖拓片和汉画像拓片的收藏。萧振鸣介绍,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收藏的碑拓及汉画像有6000多件。上世纪初,学者们开始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资料,鲁迅做的正是这个工作。在民国初期,鲁迅是这门学问的开拓者之一。鲁迅大量的收藏汉画像拓片是从1915年开始,直到1936年去世。到鲁迅去世前,所收集的汉画像数量,在当时出土的汉画像拓片收藏者中,鲁迅是佼佼者。现保存在鲁迅博物馆中的鲁迅收藏的汉画像拓片有600余幅。

除此之外,鲁迅还是一位书籍封面设计师,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书刊设计的论述,他本人在早期更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是他对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于鲁迅是个设计师这个身份,他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北大校徽。他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人像,下面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像,这一幅构图突出了“以人为本”。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请鲁迅设计校徽,正是说明了蔡元培对鲁迅美术功底的肯定。

收藏家、设计师,书法家,这一个个的身份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成为了一个拥有充分修养的立体人物。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认为,鲁迅在艺术上达不到专业的水平,只是有相当广泛的涉猎,应该说,鲁迅是一位富有艺术家气质的鉴赏者,用他的声望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萧振鸣也说,鲁迅不是一位美术家,他是一位美术人,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绝对绕不开他。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的话,翻译也许是一种伤痛的润滑,而对美术的终生热爱则是鲁迅快乐的源泉。鲁迅对美术之爱,甚至超越了他文学的抒发,史学的考辨和哲学的思辩。美术,占据了鲁迅生命的始终。”萧振鸣这样说。

艺术,成为刚毅鲁迅柔情的一面。

希望把观念纠正过来

鲁迅博物馆每天要接待几百人的观众,艺术主题是观众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黄乔生说,因为鲁迅的思想很难传达,而艺术是最富感染力的。博物馆曾经办过“鲁迅是个设计师”的展览,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参观。

黄乔生曾出版过一本名为《鲁迅像传》的著作,这本书通过对丰富历史资料的整合和以照片为佐证,介绍了鲁迅多样的个性与人生。“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发现,原来鲁迅是一个很丰富,很美的老头。比如说,有人认为鲁迅不会笑,因为我们很难看到鲁迅笑着的照片,开始我挑出七八张鲁迅笑容满面的照片,向大家展示鲁迅原来是会笑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就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欢迎。”黄乔生说。

“寻找真实的鲁迅”是十多年来鲁迅研究者们的一个课题,从鲁迅逝世到现在,我们纪念鲁迅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曾经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的形象被描绘得平面化、一元化。连鲁迅之孙周令飞都说过,“我走了很多学校,问中学生心目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得到回答往往是鲁迅很凶、很高大。我说鲁迅其实身高只有161厘米,是很幽默的人,学生们都不信。”

黄乔生与鲁迅博物馆如今想要做的,就是把鲁迅再还原,回到鲁迅的本真。“比如说,我们在谈到鲁迅在十年中收集6000多张拓片的人生中,总是认为那是他一段非常苦闷的岁月。其实不是这样,首先他喜爱收藏,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他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了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这过程中他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者和收藏者。”

这些年,鲁迅的文章争议颇大。三年前,散文《风筝》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撤出了初中新版语文教科书,取而代之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一变动引发了议论,鲁迅撤出课本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情绪消极,年轻一代们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黄乔生说,鲁迅不会走出教材,而是要把鲁迅审美的、柔情的一面传递给学生与读者,“人没有人情味就不能称之为人,中学教材的下一步就是要把鲁迅还原成一个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