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傻老头也和她有了感情 杜柏桦/-一个乡村老太的 编年史

杨晔

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没有更多的人知道绥中(辽宁省葫芦岛市)这个小县城。但恰恰就是这个小县城衔接着东北三省与俗称的关里。出了山海关就进入了绥中的地界。上世纪八十年代胡耀邦主席曾视察此县并亲笔题名“关外第一县”,它也是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故乡。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还有过一位足以令绥中人引以为豪的人物,只可惜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因为他当时在我国最机密的原子弹研究基地工作。就连他的父母及家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么的。父母只曉得节衣缩食供养这个家里唯一的儿子念书成才,是“吃皇粮”(当地对有正式工作的称呼)的。直到他光荣牺牲,一切才真相大白。他的老父亲被请到了某地。老人家才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儿子是在参与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料理后事时,老人家一滴泪也没掉过。陪同的人员劝慰说:“大爷,您要哭,就痛快地哭一场吧!您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们都能理解您!”老人家摇了摇头,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儿子的衣物。

为了补偿,单位送给老人家一笔钱,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要。单位代表说:“您儿子很优秀,为国家做了贡献。他没能在家尽孝,以后……”“那也不要,我回家种地能养活家里。我不要国家的钱,国家也不宽绰!”老人拽了拽借来的有些紧巴但看上去还算体面的上衣。“这钱您必须要,这是抚恤金,每个因公牺牲的工作人员的家属都有这个待遇。”“我不要钱啊,我就这么一个……”老人猛地收住了话头,空气仿佛霎那间凝结了。沉吟片刻,单位代表说:“大爷,您要不要,上级会批评我们的,我们就犯错误了。”老人家怔了半晌,总算是同意了。另外单位还买了很多衣物,打算直接寄回老人的家里。

单位领导问老人家还需要什么。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要了,国家给了我们够多的了,有钱,还有不少东西。”单位代表执意还要老人家提要求,“我们真的什么都不需要!我儿子是国家培养的,为国家牺牲了也是我们的光荣。”老人家诚恳地说。单位代表说老人如果不提要求,就不让回去。而且还真的派专人陪着老人,不让他外出。老人很无奈,想到家里还等着信儿,第二天一早代表来问他想要什么时,他脸憋得通红,老半天才很不好意思地说:“来时,家里要打水井(北方俗称的洋井),水井管还没买呢,那就麻烦买个井管吧!”没等说完,老人的额头已渗出了汗珠,好像做了一件不应该的事而感到羞愧和紧张,他甚至为因儿子的牺牲而索要东西感到难为情。单位代表听到这个要求惊愕片刻,很快如释重负地满口答应下来,“这太好办了”。

老人家回到家乡,大家围着他,让他讲讲自己的经历。开始大家还用羡慕的眼光瞅着这个平时不爱言语的土老头,觉得他也算见了世面。当讲到领导非得让他提出要求时,大家不由屏住气,仿佛上帝要满足他们自己一个心愿似的。

“要什么了,快说!”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我哪好意思要什么呀,再说国家也不容易啊!”老人在鞋帮上磕了几下烟袋,“我不要,人家不让回!”“那就要啊!”众人异口同声地说。“我儿子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啊,我只要了个水井管!”“唉!”大家几乎同时叹了口气,饱胀的情绪仿佛被针扎了的气球顿时瘪了下去,“傻子,井管才几个钱”,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这么想,也有人嘟囔出声来。“儿子都没了,也不能给国家出力了,我这把老骨头可没脸面向国家要这要那。”老人家略带伤感却铿锵有力地说道,转身就回家了。

其实老人家要水井管也就是那么一说,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儿子的单位居然派飞机从大西北来到了东北专程为老人家送水管,村里人惊呼这是白钢做的。这在当时的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大家议论更多的是老头是个傻子,只知道要个水井管。

当县里的汽车把水管送到老人家里时,自从儿子牺牲从未在众人面前掉过一滴泪的老汉,突然抱着白钢管失声痛哭起来。

本并没想马上打井的老人家开始张罗打起井来。水管下地里之前,老人家用一块平时自己不舍得用的干净毛巾反复地擦水管,一边擦着一边喃喃自语,本来就很亮的白钢管愈发熠熠发光。当老人家看着水管渐渐没入地下,眼神充满了眷恋与不舍,仿佛是看到儿子与自己诀别。说来也神奇,打井的都说从没这么顺手过。井里压出的第一瓢水递给了老人,老人把瓢端到嘴边,很快把瓢几乎扣到了脸上,泪如雨下的老人将这瓢夹杂着泪滴的水一饮而尽。

从此,老人把洋井当成了家里的宝贝,夏天不让雨水淋着,冬天不让严寒冻着。春去春来,老人常常蹲在井边抽闷烟,一袋接一袋。看着那根白钢的洋井管,就像看着儿子在身边。

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知道王屯有个不要抚恤金,只要一根洋井管的傻老头。老人临终前,一再叮嘱家人不要卖掉房子。他知道,不卖掉房子,白钢管的洋井就会保留着,就会有儿子的灵魂在家守护着。

(责编 梁 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