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迪

著名考古学者、海昏侯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是第一个进入海昏侯墓的科研人员,此后一直负责该墓葬的发掘工作。杨军说,“而要想把海昏侯墓的情况都研究透彻,不仅仅是一两代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的接力。”

初见古墓

杨军不止一次回忆第一次看到海昏侯墓的情景:“2011年3月23日下午,我接到考古所所长电话,说新建县有个墓上出现盗洞,群众举报了,让我去看。我刚结束出差,正在家做饭,本不想去,所长特意提示,是在铁河。一说铁河,我反应过来,文献记载,铁河一带传说是海昏侯待过的地方,可能真有墓葬,就马上放下锅铲,拿了200块钱打车出了门。我赶到时天黑了,只能看出墓的封土(墓穴都在地表以下,古代王侯下葬后,会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这土丘往往大而气派。其他省份发现的王侯墓葬,都有那么大的封土,所以我们确认该墓葬等级较高。再去看盗洞,盗墓贼挖出来了三四十厘米厚的椁木,还有炭、白胶泥,根据这些分析,应该是西汉墓。第二天一早,我就吊着绳子进入了盗洞。盗洞有14.8米,很深,看来盗墓贼一直打到了墓底。”

杨军感慨:“墓葬能保存至今真的是幸运。留下14.8米盗洞的盗墓者,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不得不说他们很专业,水平很高,但是失误了。我们南昌人知道,墎墩山真的是鬼都不去的地方,就是片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盗墓贼能摸到这里来也是不容易,但他们还是犯了错误。他们之所以先盗海昏侯夫人墓,一方面是因为表面的封土更大,但实际上是因为灌木、草丛的遮蔽,除掉这些杂草以后,还是海昏侯墓的封土大。他们还搞错了尊卑,汉代和后来不一样,以右为尊。最后还有一点,他们的盗洞从中间直直打下去,因为一般棺木都放正中间嘛,但海昏侯墓是居室化的,棺木没放在正中间,在东室。汉代事死如事生,这应该是根据海昏侯生前屋内的格局来设置的。我们这个发掘,真可谓是虎口拔牙,要是再晚一天接到报告,海昏侯墓可能就要遭到洗劫了。”

墓室结构

侯墓并不是单独的一个墓这么简单,还有夫人墓、陪葬墓、园墙、祠堂、门、门阙、园寺吏舍,它的墓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海昏侯的墓园旁还发现了另外三座墓园,虽然墓上方有发现的盗洞,但根据现在的勘测,里面的基本格局和陈设都还是完好的。在墓葬区外还有贵族墓葬、平民墓葬,以及原来海昏侯国的都城紫金城,是个完整而巨大的遗址公园,有城有墓,在西汉列侯墓葬考古方面前所未有。

王侯一级的高等级墓葬,毫无疑问,从其主人下葬之日起,就已被纳入到盗墓者的视野里,或许历朝历代都有盗墓者跃跃欲试,试图进入地宫打开主椁室。经过近5年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西汉海昏侯墓园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从墓园中发现祠堂遗迹、水井遗迹等文化遗存分析,当时墓园里的守墓人有上百人。据历史记载,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开始,刘贺的儿子、孙子、曾孙都世袭海昏侯,共4代168年时间,约到东汉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被废除。专家认为,因为有守墓人保护墓园,西汉海昏侯墓在公元104年之前应该是完整的。随后在东汉时期,或许是同为汉室刘姓的原因,当权者对海昏侯墓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幸免于难的墓室

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挖出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还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现在这个方位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公元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几百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的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海昏侯墓得以完好保存的另一个原因是,墓地一带处于鄱阳湖生态保护区,是鄱阳湖湿地的一部分,搞了生态保护区以后就不能发展工业,推土机挖土机等这些东西进不来。因为要说从对文物的破坏,盗墓固然会毁掉很多文物的信息,但是基本的格局、陈设这些东西,一般还是能保留下来的,而基建恰恰是对文物和遗址伤害最大的,推土机一过,啥都没了。“多亏了鄱阳湖,保护了海昏侯墓。”杨军笑称。

古墓挖掘与文物保护

进入墓地之初,杨军就把此墓的主人与刘贺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考古讲究的是证据,需要严谨,所以在向媒体讲述时,杨军也始终恪守着这一准则,“我们考古讲究的是材料牵着鼻子走,出了什么东西就讲什么事,没有出不能胡猜。”经验老到的杨军始终有着一名研究者的严谨。在历时五年的发掘过程中,杨军和他的团队历经了很多困难,工作量巨大。仅仅拿主墓举例,主墓相当于是按侯的等级在地底建了个房子,然后在上面压了14.8米深的封土。

我们挖封土就挖了一年,从封土顶部挖到了椁顶板。包括做夯土、夯窝,用合适的考古工具,全人工挖掘。每天都会碰到各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杨军说,“墓的封土太高大了,地上有8米,地下还有7米。在这么高的封土下面工作,我们非常怕塌方,万一塌方,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威胁,而且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在我们与专家组的人员沟通了之后,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钢结构的支撑,钢网加钢构,这在国内的考古工地里是没有先例的。这种支撑结构设置好了之后,万一有紧急情况,人员可以紧急撤离,对文物也能妥善处理。”杨军说。

另外,因为挖掘工作量巨大,工地里人太多。为了文物安全,工地现场安装了全封闭、不留死角的监控。除此以外还有安全组进驻,每天至少两个安全员一直在工地巡视盯梢。

“这次出土的很多文物都非常脆弱,工作起来需要百倍的谨慎和小心。”杨军说,“比如主墓出土的十吨铜钱,光是把钱上的淤泥清掉,我们四五个工作人员就花了一个月,拿着竹签、毛刷,一厘米一厘米清,每个铜钱都要过一遍,最终把它们还原成埋葬时的状态。”还有,这些脆弱文物上的附着物,比如说漆盒中的不明物、竹简上的文字,也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信息,一件件提取、测试,工作量会非常大。“所以发掘的关键在于,怎么保护、怎么解读以及怎么提取信息。”杨军说。

一般来说,考古分为发掘和保护两部分,海昏侯主墓出土的文物,可以分为纺织品、金属器、漆木器等几类。把现场不能发掘、清理的东西,整体打包到实验室,后续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墓旁边已经建好文物保护房,针对不同的文物,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起发掘,室内文物保护会有一个更漫长的阶段。“漆木器,要脱水、修复,最快都可能要三到五年。这个墓最终出考古报告,起码要到五年之后。”

考古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与盗墓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多了起来,人们不免会对古墓挖掘工作充满了猎奇心态。对此,杨军表示理解,但也用特别朴素和诚恳的声音说,“我们是以研究者和保护者的心态进入古墓考古的。”他也向大众介绍着文物保护的相关信息,“从依据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文物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如果不被盗,确实不会去发掘。但海昏侯墓当时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被盗后很难保护,没有机构、资金和管理人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杨军说“考古发掘是用科学手段研究文化遗产的过程,目的是尽量完整地留存信息。就算某个墓被盗了,我们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把信息留存下来。我们发掘海昏侯墓,是为了还原一个汉代侯王的生活状态。不仅是想知道某个文物是什么,还想了解文物承载的故事。我们的责任就是,看到历史的真相,并把它转化为常识,告诉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