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瑶 陈杨
不同的味道构成细密的路线,滋味变成路标,下次再遇见就能想起何时尝过。
身为演员,刘孜演过《永远有多远》《我这一辈子》等影视作品。在业余时间,她开了店——M+咖啡。
在M+咖啡,有一道豆浆面与其他偏日式、欧式的简餐格格不入,它是刘孜的心头好,也载着她对童年家乡美食的记忆。那时,每逢周末父母都会带她进城玩,刘孜每次都要吃豆浆面。“各种各样的豆浆、宽大的粉面、精心炮制的蘸水,蘸水里有香香的肉筋儿、辣椒、胡椒,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原料。把面过一道蘸水之后,慢慢地会有一种质感,这时候豆腐也可以放进去蘸一蘸,最后再把豆浆吃掉。”
后来移居北京,刘孜仍惦记这一碗面的味道,加上它属于轻食主义的要求范围内——豆浆和面,对肠胃而言都是健康温和的东西,每一次父母来京看望,刘孜总要缠着父亲做豆浆面。“现在有了自己的轻食餐厅,我把这道菜请到了北京的餐桌。别的人都觉得这些东西只是美味,我却觉得它更是记忆,关乎童年成长的记忆。”
如今,刘孜以轻食为主要生活方式。“营养比较重要,对口感、味蕾的要求淡了很多。早上喝粥,有山药,有南瓜、小米等一些杂粮,每天都喝粥养胃。有时候就喝奶茶,用红茶和牛奶去兑一下。基本上会有一片面包,抹一点黄油,鸡蛋,天天如此。而且都是我自己做,自己做的时候心情会很好。”
低盐、低糖、低脂肪和丰富纤维,是轻食主义的核心理念,非节食,更重健康。
美食的终极快乐在于分享的快乐。在家里,刘孜最常做的菜是自己结合了贵州菜蘸料而舍弃其大油大盐的方式所创新的菜品。“把辣椒烤成虎皮尖椒那种,内层的切掉,辣椒肉拌肉末,做成一种蘸料,茄子什么的都可以蘸着吃。还有炖牛肉,胡萝卜、土豆会吸收掉牛肉本来的味道,我通常是放一点薄荷,吃起来会有薄荷的香气。”
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多的健康和舒适,刘孜还在自家院中种了薄荷、黄瓜、扁豆、小白菜、丝瓜、茄子……“绕来绕去,最后返璞归真了,其实吃就是一件很简单轻松的事情,开这个餐厅也是为了和大家分享美食带来的愉悦。北京发展这么快,很多都市人找不到方向,我想把脚步放慢一些,看看周围的细微的快乐,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是个标准的轻食主义者,偶尔也会吃一点重口味,生活就是要加上点油盐才有乐趣。”
域外轻食风
法国:不用火的轻餐厅
在巴黎的大街上,轻餐厅随处可见——食材简单、分量小的轻食餐特别受法国女孩的青睐。这类餐厅没有煎炒烹炸的厨房,一台微波炉和一台烤面包机就是“后厨”的全部,菜品是三明治、全麦饼干、豆奶、水果沙拉等冷餐和健康小食,采用有机食材,烹饪方式也绝对会遵循轻食“三低一高”的原则。
日本:办公室轻食革命
哪个姑娘的办公桌抽屉里没点儿零食呢?饼干、巧克力、奶茶、能量棒……日本女白领为了美丽和健康,开始了一场办公室轻食革命!她们互相“揭发”和“监督”,将不健康的零食赶出办公室,除了蔬果外,只留下高纤维的无糖咀嚼棒和豆类饮品。
英国:豆浆成为新的咖啡伴侣
在英国,豆浆已经逐渐取代牛奶的位置,成了咖啡的“新欢”。豆浆中的低聚糖、蛋白质等成分,不仅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而且能为素食轻体者补充营养。伦敦的咖啡店已经开始将豆浆咖啡放在每日推荐的位置,甚至还推出了包含豆浆咖啡、蔬菜沙拉、全麦面包的轻食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