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彩虹

我的故乡在地处鲁西平原的阳谷县,回想起来,故乡有不少的面食是独有风味的,比如吊炉烧饼。

烧饼这种面食是最常见的,来济南多年,经常见到的是厚实的莱芜烧饼,有的甚至还打着莱芜宫廷烧饼的名号,不知源自哪个朝代,如果原本出自宫廷的话,那现在可真的是服务于民间了,而且是最实惠的。记得我刚毕业在明湖小区住的时候,县东巷的北头有一家莱芜烧饼,一块钱3个,日日生意兴隆。有几年流行一种小吃叫“中式汉堡”,就是用这种莱芜烧饼夹上个煎鸡蛋或者火腿生菜等,以替代洋汉堡。

而现在连锁店最多的应该算来自西安的腊汁肉夹馍,其实那种馍也是一种烧饼,不过吃的时候一般都夹上他们特制的腊肉,所以重点是肉,而不是馍了。但令人费解的是本是“馍夹肉”,不知为什么却叫“肉夹馍”。儿子曾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今天一查方知,这肉夹馍本名叫“肉夹于馍”,后来被人们简化了。原来如此,西安古都,这小吃也是有古意的。

济南有种名吃叫做“油旋”的,在我看来也跟烧饼相似,因为也是用炉子烤制,不过烤的时候要加油,而且面饼是由60多层面皮叠加又拧在一起,形成现在的旋状,吃起来是一层层的,比较有特色。

说来说去其实我想说的还是我们老家的烧饼,那种烧饼还有一个名字叫“吊炉烧饼”,是因为它的炉子不一样,是吊起来的。看起来好像是半个大铁锅扣起来,在外面糊了厚厚的一层黄泥巴。做好的烧饼就贴在大锅上,用点燃的木炭慢慢烘烤,烤熟了的烧饼是焦黄的,外面一层撒着密密麻麻的白芝麻,里面的一层因为贴在锅上,而有了锅巴的香味。咬一口,软硬适中,又酥又香,既有麦子的清香,又有芝麻的醇香,真的是回味无穷。所以吃这种烧饼时千万不能吃菜或者夹别的东西,否则就吃不到它本真的味道了。这种烧饼不像莱芜烧饼那么厚,而且咬开边缘后,中间是空的,上下两层不同的味道形成丰富的口感。当然,小时候,也有馋嘴的孩子单挑带芝麻的焦焦的一层吃了,把硬硬的圆边和软软的里层留给父母吃,惹急了父母就会挨一顿好骂。我婆婆会唱一首跟烧饼有关的家乡童谣,说的就是芝麻对于这种烧饼的重要性:“小板凳,打歪歪,寻了个女婿不成材。又喝酒,又码牌,不给小妮捎个烧饼来。捎哩来个烧饼没芝麻,气嘞得小妮打扑拉,一打打到锅底下,紧不拉,慢不拉,一烧烧唠了个秃尾巴。”

做这种烧饼非常不容易,冬天揉面做饼的人手要挨冻,而夏天站在吊炉旁烤饼的人就要被火烤,而且制作起来比较慢,因为一般就支那么一个吊炉,里面贴满了也可能不到20个,但顾客却总是喜欢赶饭点时来买。这种烧饼要想好吃,最好是刚出炉的,所以还不能提前做好,一旦冷了,风味便大减。而顾客有时候等不及就去买馒头、包子、葱油饼、千层饼之类了,所以烧饼生意不好做。我有一个同村好友,初中毕业后到一家饭店学厨,竟学会了打烧饼。有一段时间在我们村里打烧饼卖。有一年暑假我去找她,就站在案板和烤炉边上,她特意给我做了几个放白糖的小烧饼,一出炉就被我吃掉了,那美美的滋味现在仿佛还在嘴边。只是站了没多久,我的脖子上好像被滴了几滴水,我抬头看看是不是草棚子漏雨,后来才发现是我自己的汗水滴下来了。我那天跟着她的小车卖了一会烧饼,可能是我没做生意的命,在我的妨碍下,虽然她一直在用脆生生的声音呼喊着“换烧饼”“换烧饼”,才只换了一家,还给了陈年的麦子。那时候村里人都是用粮食换烧饼,没有人用钱买的。每年夏天麦子刚下来的时候烧饼生意好做,有很多馋嘴的人,在晒麦子的场里收上一捧麦子就去换烧饼去了。所以我娘经常会说一句歇后语“拾嘞了麦子打烧饼——净赚啦”!

在济南想吃这种烧饼的话,还是可以吃到的。鲁西南菜馆里有,据说是菏泽人开的;牛阵烧烤店里也有,还冠名曰武大郎烧饼,不知道老板是不是跟阳谷有关系。其实近几年,我们阳谷也注册了武大郎烧饼的商标,做成带包装盒的烧饼,作为我们阳谷特产之一。但是这种就跟淄博的周村烧饼很像,不是那种刚出炉的味道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