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誓师大会 严管重罚 五乱 行为

魏蔻蔻

被严管的孩子,除了退缩还会产生报复心理;而被娇纵的孩子,常会愤愤不平,认为这个世界是欠他们的。只有在和善、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孩子才会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生存能力。

高压管理,只是让孩子被迫服从

有一次,我去看一个国际儿童舞蹈表演活动,有中西方很多不同的国家儿童参加,孩子们的排练也是公开的。我和同去的几位荷兰舞蹈老师,刚好赶上一队10岁左右的中国孩子在彩排民族舞,大部分是女孩,漂亮可人。

老师大声而严厉地指导着。一个女孩因为动作不对,被老师骂了一顿,勒令出队:“到墙角那儿,重复100遍再归队!”孩子表情木然地走到角落,开始重复舞蹈动作。老师盯着她,厉声提醒:“表情呢?微笑!”一个微笑,随即浮现在孩子的脸上。

看着这个小小的美丽身影,机械地笑着,转圈,抬手,扭肩,我们都不禁心疼。

接着,去看美国代表队的舞群,全队都是女孩子,年龄和中国孩子相仿。他们中一些孩子在排练,一些孩子在就动作和老师讨论。虽然也有排练的紧张,但笑声不断,气氛放松。

舞蹈表演正式开始,各国代表队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澳洲的孩子们,充满活力地打着鼓,踩着鼓点,独特的笑颜伴随着声声呐喊绽放开来;泰国的孩子们,祥和静美,明眸交错;美国的女孩们表演的是街舞,逼人的感染力,洋溢着欢乐和不羁。

最后是中国的孩子们压轴,舞姿大气而优美。我寻找着那个被惩戒的小女孩,她在舞群里,嘴角牵动的笑容,弧度和之前在角落练习时的一模一样,看不到她内心真实的悲喜。

大包大揽,只会让孩子觉得“与我无关”

如果认为一位老师的高压管理导致了舞蹈表现力和孩子快乐程度的差异,似乎只是皮毛现象。在整个演出结束的后台,大家卸妆准备离开,中国孩子这边又出现了另一番状况。

刚才严厉排舞的老师,变成了一个不断叮咛孩子清理卸妆台,并事必躬亲照顾孩子收拾行装、清理垃圾的老妈妈。

她穿来走去,一会儿帮孩子捡起废置的卸妆棉,一会儿又帮孩子叠衣服,话语不停:“这是谁的手机?别乱放,记得收好,弄丢了不好找哦!”“喝过的矿泉水瓶不要乱丢。”……

刚才“听话认命”的孩子们此刻似乎转了性,完全不理老师,事不关己地漠然玩着手机或iPad,相互说笑着。衣服、鞋子凌乱地散在地上或椅背上,一次性水杯、矿泉水瓶乱放,起身离开时,卸妆台和地面依然脏乱,而老师跟在后面边念叨边打理。

我的眼光再次停在之前被责令出队的女孩子身上。她戴着耳机听音乐,对身边的人事毫不关注,一脚踩在地上未喝完也没盖紧瓶盖的矿泉水瓶上,眼睛都不眨一下,抬脚顺势一踢就走了出去。矿泉水流到地上,老师惊呼着赶紧清理。

中国孩子外出表演,一般随行的老师多,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除了负责排舞的老师,化妆、服装和领队的老师们都不少,孩子们化妆、卸妆、梳头、更衣几乎都有老师帮手代劳。

而隔壁澳大利亚和荷兰代表队的表现则俨然不同。孩子们并没有被照顾,自己动手梳妆,除非要戴复杂的头饰需相互帮助一下,其他一切都是自己来。老师就一两个人,简单交代下该做的事就走开了。孩子们利索地打包好各自的行装,把梳妆区域清理得干干净净,垃圾也分类归好,陆续离开。

威严,建立不起“威信”

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和团队管理互动的模式,大家不会陌生,它可能体现在学校、家庭和工作等各类环境中。

看似强势的领导、老师或家长,一方面专横独断地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又操碎了心、费尽了力地关照(其实源于心里并不信任对方),最后呕心沥血也不讨好。

看似弱势的员工、学生或孩子,表面上顺从不言,但私底下并不买账,弥漫着听天由命的无所事事和事不关己的消极漠然。

出现这种状况,其实是一种教育和管理的失常,不得要领,误入歧途。单说教育,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责权义务和做事模式的大包大揽,对其过度保护、过度管控,会让孩子难以建立自我认知,无法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一切都“和我无关”。

如此一来,孩子以负责任、有担当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被剥夺了,他们觉得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把握自己生活的起伏转变,所以很难有主观能动性、参与心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养成依赖心和表面上的被动接受和顺从。没有真正展现和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孩子会认为逃避、消极怠工、反叛是理所应当,而报复、操控他人为自己服务或承担后果则是得到心理平衡和存在感的方式。

如果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逃避、叛逆和操控上,他们如何建立为人处世的技能、洞察力、同理心和适应性呢?

正面引导,不走误区

在美国杰出的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一书中谈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控制过多或过于娇纵,都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孩子才有机会去学习价值感、责任心和生活技能。

尼尔森博士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分为三种。严厉和娇纵是家长和老师最容易走入的误区,而正面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回头来想想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的言行,就是在严厉和娇纵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自始至终都在自说自话,没有维护孩子的尊严和感受,故而孩子无论是排练跳舞还是收拾后台都没有参与感。

被严管的孩子,除了退缩还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而被娇纵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欠他们的,常会愤愤不平。两者均难以培养出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生存能力。

若用尼尔森博士提出的正面引导理论重塑一下當时的状况。孩子若舞蹈动作不对,老师可以询问,是不是不理解动作要领而需要再度讲解,或是让孩子自己分析下不能完成动作有何原因。而到了后台,老师可以坚定而和善地清楚表明孩子需要如何清理现场,照顾环境,此外,就放手让孩子采取行动,无需在旁边帮忙和叮嘱。

只要孩子明确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并且无外力帮助,他们会试着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去改变行为,逐渐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