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人生

本人邢占一,1969年生于沈阳。从记事起,我每天看到的就是祖父邢洞川和父亲邢造修习书画或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场面。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我自幼就开始学习国画。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激发出了我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热爱,也为我未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岁,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开始学习书法。我经常向当时就颇具盛名的几位书法老师求教。以名师的指点为方向,我坚持刻苦临池。长期的笔耕不辍使我对书法线条的掌握愈加熟练。在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下,我将书法的线条表达运用于国画的创作之中,也是颇有心得。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教导过我的老师们无比钦佩,更感慨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书法临帖过程中,我对碑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上了篆刻。

17岁,我开始正式学习篆刻。相对于早已成为日常习惯的美术和书法,篆刻让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花园。似乎是在瞬间,我就痴迷上了篆刻。为了尽快掌握篆刻技法,我每天骑车一小时到老师家里请教,风雨无阻,回到家之后就自己动手实践。最初不太熟练,对刀法和力道的掌握还很稚嫩,所以手指经常被刻刀划伤,甚至曾经一刀下去,将手上的一块肉削得仅剩肉皮相连。那时,我常常彻夜临印,平均每天刻印十余方,拇指磨出血泡,贴上药膏继续刻。母亲看到我伤痕累累的手,心疼得眼泪直流。

练习篆刻最困难的事情还是缺乏石料,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对于购买石料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所以舍不得用一些很好的石料练习。那时,我养成一个习惯,到处捡石头。凡是觉得能走刀的,都捡回家,甚至在街巷的尽头寻找散落的老城砖残块。当时全家居住在一个小院里,一道十余平方米的院墙把住户与道路隔开。那面水泥墙就成了我打磨石料的天然的“砂纸”。很多我用来练习的石料,就是在那面墙上被一点点地磨成小块,从小块磨成“石片”,直至小到无法再使用。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把石料当作肥皂,用着用着就没了。经年累月,小院水泥墙那灰色的墙面被打磨石料所产生的石头粉末染成了白色,以致一些不经常造访小院的来客以为墙面是粉刷过的。

常言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8岁,我得知由《中华人才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中华人才杯”全国书画大奖赛的消息,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投稿参与,结果获得了唯一的篆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还得到了评委王镛先生的赞赏。有些评委老师根据我的参赛作品的刀法和构图,还以为获奖的是四五十岁的人。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荣誉使我更加热爱篆刻艺术,也增强了我的信心。在刻苦的临印和创作之余,我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比赛,并在全国书协、省书协举办的篆刻类专项展中屡次获奖。那时,一些熟悉的和不太熟悉的书法界同道和普通作者开始上门求印。一些艺术界的朋友劝说我将免费求印者一律拒之门外,我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我会尽量满足求印者的愿望。我的祖父生前就常常为慕名而来的普通工人、农民挥毫泼墨。他老人家说过,艺术就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我深以为然!

1991年,我加入了沈阳京剧院,负责舞台美术设计的工作。由于工作的繁忙,我暂时告别了我所热爱的篆刻艺术。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开始专攻美术。儿时的国画基础让我很快就熟悉了美术设计的工作。但舞台美术设计的特殊性,又让我看到了自身在专业上的欠缺。于是,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舞台美术设计的专业素养上。

在单位领导的关心与提携下,我于1997年至1998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学院派的正规美术教育,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之窗。在一些老师的指导下,并通过个人的努力,我的舞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由我担任舞美设计的剧目屡屡得到观众的好评,我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其中,《煎石记》获得辽宁省第二届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奖,《革命家庭》、《无底洞》获得沈阳市艺术节一等奖。

从2001年开始,我又开始重新投入篆刻艺术。十年的脱离,使我已经落后于当时省内的平均篆刻水平。我并未沉迷于过往的荣誉,而是从头开始,奋起直追。与少年时临习古印不同,重新开始临印,我更加注重于用心去观察、比较和分析,从古代经典之作中的增损、挪让、变形等细节变化之中获取信息。通过反复实践,我摸索出一套“因字生词、因词造句”的创作方法。篆刻创作是一个既浪漫又十分严谨的过程,独特的篆书有利于篆刻风格的确立,成熟的篆刻风格也有益于篆书的创新。相对于少年时的操刀立就,我更加着重于对篆刻内容与谋篇布局的思考。

2006年,我参加辽宁省首届篆刻展,成为十个获奖者之一。对于我的篆刻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先生评价道:“师承古训,典雅拙秀,别具刀石之韵味。”待到辽宁省第二届篆刻展时,省书协就聘任我担任评委,并任命我担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这是省书协领导和同仁们对我的肯定,也代表着篆刻界对我的回归的认可。

书、画、印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师友建议我要篆刻与书法齐头并进。其实,篆刻就是一个把篆、书、印融合的过程,一件成熟的篆刻作品,是理想的印面与完美的边款的有机结合。篆书之外,楷、隶、行、草等书体,也是治印之路不可忽视的必修课;同时临印的过程对书法的进益也是颇有促进的。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临帖,尤其喜爱篆隶。当我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稳定风格的时候,我开始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并且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成为沈阳书画院的签约书法家。2013年,我参加了首届全国临帖展,并且获得了奖项。对于我的作品,很多前辈和同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胡崇炜先生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占一是有相当才气和艺术天分的人。”这种赞赏令我诚惶诚恐,也鞭策我在艺术道路上更加努力进取。

在艺术界领导们的提携和同仁们的信任之下,我担任了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侨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而这些闪光的称号赋予我更多的是责任。未来,我不仅要继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更要着重于发现和发掘更多的书画艺术人才。繁荣书画艺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