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满

2015年6月2日上午,由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互联网语言不断更新,而市侩、低俗、恶俗等也在网上频频出现,个别网民自我丑化的词汇不断疯长,甚至出现了“网骂”。作为网民中的生力军,广大中学生又该如何用语、健康上网呢?

崔子燕(初二学生):经常上网的人,对“网骂”这个词不会陌生,有时在灌水论坛中就能看到这样的贴子。比如:进入一个公共聊天室,当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或者故意攻击他人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骂上几句。与此同时,对方也不会退缩,以脏话还击。这样一来,交流就成了一场“战争”,伤人也伤己。令人诧异的是,平时的谦谦君子到了网上也变了一个人,动辄恶语相向,让人瞠目结舌。

姜飞(初三学生):这些年,一些规范的日常用语正在被网络所侵蚀,不少学生把它们带进了生活,甚至写进了作文。他们觉得这样说很有趣,不断地去尝试,甚至在网上说脏话,骂来骂去的。有这样经历的学生,你觉得有意思吗?若是在“口水之战”中占了上风,那心里还能得意点;相反,若被别人骂得狗血淋头,是不是更郁闷呢?在网上可以宣泄情绪,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切莫陷入“网骂”之中。我身边就有人“出口成脏”,说脏话就像背诗一样,十分流利。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去上网,发现他骂得更欢,还让我加入论坛一起骂。我可没那闲工夫,更不会说那些有伤大雅的话,便找理由离开了。从那以后,我很少和他交往,怕被他的话给弄脏了。

袁远(高一学生):我平时也上网,但从不进论坛,因为那里什么人都有。这源于一次被骂的经历。一年前,我误入一个聊天室,没说两句话,就被人骂了。我也知道这里网民很杂,但也不能随便就骂人吧。对方是一个女生,语言和声音有一定的诱惑力,我闲着没事也跟了几句。后来,她让我买“点卡”积分聊天,我没同意。于是,她就破口大骂,用词很过分。我也骂她几句,但觉得没意思,就匆匆下线了。这件事给我带来很大的创伤,一个女生,怎么这样粗鲁呢?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啊!之后,我就再没进过聊天室,视频的对象都是熟人。

丁可昕(高二学生):网络就像一个大超市,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言论也很自由,甚至可以发泄情绪。但是,这个平台毕竟不是个人家的“小店”,乱说一通儿,将个人情感扩大化,甚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我最痛恨那些在论坛里骂人的网民了,虽然都以虚拟的身份出现,但脏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在弄脏别人的同时,也埋汰了自己。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文明上网,不能只图一时“嘴快”而什么话都说。上网时,最好选择一些正规的聊天室,不要点击色情图片,更不能进入色情网站。这对文明用语是有一定帮助的。

张晓宇(高三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由于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自己的主观意识发生偏差。每个人都知道“网骂”是不道德的,应该敬而远之,但为什么还有人我行我素呢?难道骂是一种时尚吗?当然不是。有些人怀着报复心理,你骂我了,我就骂你,而且骂得比你还厉害。由此一来,聊天室里便乱作一团,硝烟四起。也有个别人,由于心理不健康,在网上寻求刺激而对异性乱骂。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颠覆了他在平时中的自己,让人觉得很变态。中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发泄情绪也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网骂”只能使自己越骂越坏。

赵丹(团委书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种发表权也不是无限扩大的,甚至成为宣泄私怨的工具。如果只为达到个人目的而展开口水战,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经常对学生们讲,上网一定要“文明”,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看的内容不看,一定要自律,充分利用网上的有利资源,为己所用。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交网友也更理智了。现在,更多学生都玩,看朋友圈,刷屏。我还告诉他们,不要轻意加“附近的人”,也不要“摇一摇”,现在的诈骗犯太多了,你若降低了“寻友”的防线,说不定就引狼入室了。

顾世春(中专教师、博士生):如今,人们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何以到了网上就“出口成脏”呢?一是网络发言是匿名的,别人识不破你的真实身份,便随意乱说;二是人们的情绪处于“易爆期”,各种压力袭来,使自己想找个出口发泄一下,于是网络便成了平台;三是对“网骂”的监管还存在漏洞,这就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即使大骂一场也不好追究。用“网骂”来发泄牢骚和不满,其实是一种病;而不负责任地破口大骂,易滋生冲动和偏执的恶习,成为不分青红皂白的“网络喷子”。这种“喷子”由于思想偏执,经常会触及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形成犯罪。现在,网络众声喧哗,年轻人易于激动,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值”,不要得了“网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