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啸
2016年8月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历了16个小时的飞行,穿越亚欧大陆,第一次踏上了遥远的英国土地。
我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用眼睛和笔记录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其中一些片段,被匆匆定格为一张张相片留存了下来,也汇聚成我对于这个传说中“日不落”帝国的初印象。
一曲苏格兰风笛
很久以前观看过电影《勇敢的心》,最能打动我的除了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之外,便是那影片开头凄美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
如今,行走在8月的爱丁堡街头,随处可见身着五彩斑斓苏格兰裙的风笛手们或欢快或深情的演奏,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比浪漫的艺术气息。
在爱丁堡城堡前,每年都会举行著名的军乐队分列式演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前来观摩。寂静深邃的夜空下,古堡之上,一名孤独的风笛手,庄严地吹奏起苏格兰风笛的动人旋律,这样的开场格外梦幻。
据说,苏格兰风笛原先一直与战争有关,用于召集高地人作战以及悼念逝去的亡灵。而此刻,风笛声声,凄哀但不沉沦,更像是在唤醒这座古堡的记忆与灵魂,为人们讲述它几百年来的风雨。
我也仿佛被带回到电影中那个蒙昧却彰显民族精神的时代。随着旋律渐止,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结尾:当一曲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飘过秀美的山峦,星星点点的牛羊点缀着翠绿的大地,这里的人们远离了战争的丑陋,捍卫着一方和平与自由的家园。
一把公共长椅
爱丁堡以西被提名为世界遗产的著名桥梁———福斯铁路桥(Forth Railway Bridge)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记载显示,当初施工花费了7年之久,动用了4000多名工人才得以完成。而这座宏伟的古董铁路桥,至今仍然保持着每天200多趟火车从桥面经过,承担着苏格兰东侧交通枢纽的重要职责。
在桥梁的最佳拍摄点附近,我留意到一把灰白纹大理石长椅上摆放着一盏洁白的烛灯,看上去十分干净清爽。我走上前去,想坐一会儿,却发现椅背上还刻着几行英文字,大致意思是捐赠这把长椅以纪念一位已故的名叫Jordan Mackay的热心小伙子。
我猜想,他生前一定做过什么贡献吧。但友人却说,或许他只是曾经很喜欢这里呢。原来,在爱丁堡的公园、车站或街头,像这样“有故事”的公共长椅随处可见,有石制,也有木制的,每一把上都刻有一段文字,纪念不同的人,大多数是些普通人。
也许是这座城市有意地鼓励人们停下脚步,去静心聆听和感受周遭的故事;也许这一把把公共长椅是在无声地传递一种理念,即把对个人的怀念转化为对社会的关爱会更加有意义。我想,来来往往的过客偶尔小憩于此,得到休整的不仅是他们的躯体,还有他们的心灵吧。而这无数对陌生生命的怀念与感动,也落在了这一张张椅子上,日日夜夜得以延伸……
一场高速事故
在前往曼彻斯特的高速路上,我们的大巴车渐渐地停了下来。司机Cris告诉我们,前方发生了一场较大的交通事故,只有耐心等待了。“这下糟了!高速事故没一两个小时怎么动得了!”“上午的行程肯定要受影响了”,众人议论道。我也有些担心,于是忍不住探起身朝车头望了望。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心生敬意。
虽然只是双车道,却见两排机动车已整整齐齐地、自觉停靠在车道的左右两侧,硬是为中间腾出了一条道来。我们的大巴也被Cris停在了离左边护栏非常近的位置。我不禁想要夸赞他的车技,却见他正戴着耳机,似乎已经在享受音乐。
大约过去了十五分钟,外面响起了刺耳的警笛声,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好多人都坐不住了,探起身来看,只见一辆警车后面跟着一辆清障车,飞快地从中间空出的车道上疾驰而去。Cris也抬起头,他摘掉耳机,高兴地告诉我们很快就可以前进了。果然,不到十分钟后,高速路恢复如常,车上的人也都来了精神,一个劲儿地夸赞起英国交通来。
我望着窗外飞驰的车辆陷入了沉思,一场高速事故从发生到处理完成,之所以花费了不到半个小时,靠的是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配合。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逢年过节高速路上的惨状。即使我们有再多的车道,但全部堵得严严实实;应急车道被占据,一旦发生较大的事故,警车和清障车也只能举步维艰,造成事故现场长久无法撤除,那些看似抢先的车辆,最终也还是堵了自己。
一群英国鸭
刚到约克城,一下车就看到这么一群可爱的小宝贝,让我有些欣喜。只见一群英国鸭,排好队,从人行横道上旁若无人、悠哉悠哉地过起了马路。车辆和行人不忍打扰,都微笑着驻足等待,任由这群鸭子摇摇摆摆地先行通过。其中一只鸭子,还不时地回头张望,像是照顾着身后的同伴,又像是在对礼让的路人表达感谢之意,那一本正经的呆萌样简直可爱极了!而这一幕,也让我在还没有到达华丽精致的约克大教堂、古老神秘的肉铺街之前,就已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的“和谐”。
而这样“有爱”的画面却不仅于此。在后来的行程中,我们发现不仅有泰然自若过人行横道的鸭子,还有在河里和游船比赛“游泳”的鸭子;不仅有在城市上空飞翔的大雁,还有在喷水池边吃个满饱还赖在行人肩头打盹儿的白鸽……
当离开城市,行驶在高速路上,我的双眼会不由自主地被道路两旁山坡上那星星点点的牛羊群所吸引,看它们在宽广的天地间悠闲地吃草、晒太阳,心情也跟着开阔自在起来。
当地华人介绍说,英国人非常热爱动物,他们希望给动物尽可能自由的生存空间。因此,家禽家畜通常会由主人涂上固定色彩和符号的标记,然后进行放养,除非遇上暴雨或是雪天才会被聚集到特定地点。
一队骑行者
在从爱丁堡前往伊莎伯格女皇学院访问的途中,我们到Hollyisland稍作停留。这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小岛,有温柔的阳光、嫩绿的草坪、金色的麦田和深蓝的湖泊,白色的云朵点缀着一望无际的湛蓝色天空,废弃的古堡遥望着优雅漂亮的民居。我们像走进了一幅幅画卷里,美得让人难以忘怀。
正当我陶醉之际,一队骑行者从我眼前经过。看上去是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出来骑行。其中,最小的小女孩正坐在车后座上,不断地挥手向我们打招呼,“Hello!Hello!”她用稚嫩的童音大声地喊着。我和同伴一边笑着一边不约而同地向她挥起手来。
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身旁的同伴喃喃自语道:“这么小的孩子就跟出来骑行,难怪在英国走到哪都能看到运动的人啊!”的确,一路走来,我们亲眼所见了骑行、长跑、划船、足球、高尔夫等各项运动在英国的普及,而且参与者的年龄层也非常广泛,从老人到小孩都在其中。只是,若能在这样的美景中运动,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不一会儿,我们就离岛赶路了。在大巴上,我忍不住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其中便有这队骑行者。虽然很遗憾没能抓拍到小女孩挥手的特写,但照片背后透出的那一声声甜甜的“hello”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暖暖的小确幸。
一句thanks
古老而繁华、优雅而低调、友善而绅士,是我从一部部英剧中累积的对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印象。15天的英伦行,让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立体。尤其是英国人的谦逊礼貌,从那句随处可以听到的“thanks(谢谢)”中便足以窥见。
刚到伦敦机场,高烧不退的我赶去便利店买退烧药,推门进去时,恰巧看到身后有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于是,我推住门,直到她和孩子都走进来并接过了门,这才轻轻地松开手。她转头对我说了声“thanks”,我迅速地报以微笑便赶紧找药去了。
后来,当我数次进出其他公共场所的手推门时,发现在我前面走的那个人也都会为我留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经意的一个小小善举,在英国已经是人人都会遵守的习惯了。忽然有些庆幸,自己当初没因为赶时间而给中国人丢脸,再然后,心里反而有些惭愧了。
所以,现在的我每次经过手推门时,都会主动为身后的人留门;而当看到有人为我留门时,我也会很自然地对他(她)说一句“谢谢”。我想,一句“谢谢”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也是一份对善举的小小鼓励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礼让他人、关照他人中来。而当“谢谢”这个词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不正说明了值得被感谢的事情越来越多,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了吗?
真希望,当有人问出“一个中国人一天里要说多少次谢谢”这样的问题时,统计学者会说“那真是多到难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