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媒体这几年,接触和采访过许多在各个领域“活得出色”的人。在此,摘录一些具有独立意志和自我价值观的女性语录,希望会对正在需求答案的观者有所启示。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

成为别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佩服所有能够勇敢做自己的女人,无论她是家庭主妇还是国家总统,这正是女人不止一面的多样性体现,其实我也不只是一个优雅的女人。

干得好,是安全与独立,嫁得好是幸福感,二者兼顾不仅是女性的梦想,也是男性的追求。问题往往在于,女人向嫁得好要独立与安全感,向干得好要幸福感,结果可能都会失望。

幸福并不是要永远快乐着,也不是每天像打了鸡血一般的持续兴奋,幸福是自由地做自己,同时能够与自己的烦恼和平相处,而不是没有烦恼的状态。

如果说过去的商业或政治的金字塔都是以够控制他人来表现个人的地位,现代女性的力量则是看你能够成就多少人。

男人与女人,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共有一个世界,并将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界。

王潇:畅销书作家趁早SHAPE YOURLIFE品牌创始人2008年,她的文章《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三个月被转发300万次。2016年,王潇以畅销书《女人明白要趁早》,荣登第十届企业家作家榜11位,成为上榜的15位企业家作家中唯一的女性。

30岁的女生更容易产生恐慌,是因为在传统价值观里,女性的外貌参与了价值兑换,她们恐慌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貌价值开始逐步下滑时,其他的价值没有孵化。而如果别的价值得以孵化和立足,是不容易产生恐慌的。

其实我整个人生观是比较悲观的,正因为意识到每个人毫无疑问都必将走向人生的终点,才会希望将有限的生命活得够本,不会遗憾也不会怀念。

必须苦练内功,才有拓展人脉的意义。

人只分强弱,不分男女;事业和家庭没有平衡,只有选择。

社会上的女性角色是被教育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话,很有可能是你被社会理念教育成这样,但这并不是必然的。其实结婚与否并不会分散太多精力,除非你是一个疯狂的贡献者。而如果生育的话,是一定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的,但你有自己的选择权,而且你的伴侣也是一样要付出的。

我并不完全赞同“母亲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寡会决定他的性格”这种说法,如果科学认为每天陪伴孩子3小时就够了的话,那么5小时就是无意义的。除非有科学的研究报告,此外的社会舆论或‘圣母定义’并不能作为参考依据。另外,你不要给自己一种‘愧疚’的心理暗示,人生只有一辈子,最应该愧疚的其实是自己。

你如果想成为极少数的人,就要选择过极少数的生活。所以大众的生活和选择,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还被一大堆人的思路所绑架的话,那么你跟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当一个人有了足够强大的世界观,是几乎不被别人的眼光和外界舆论所影响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我对女儿也是只会教给她我相信的东西,在她成年之前我会去影响她到我能达到的阶段,而决定权还是在于她本人。如果她不像我这样喜欢,或者她并不追求社会意义的优秀,我会尊重她的个体区别,否则她就不高兴了,人活一辈子一定要以高兴为基础。

爱情观是建立在生物性基础之上的,它不能预盼、很难控制,才配叫爱情;而婚姻最早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对我来说它是一个选择亲人的机会,但也是从爱情出发的。

人与人之间归根结底是需求的关系,一种是爱的需求;一种是利益的需求。利益主要是看交换和协作关系,当然不排除慢慢也可以培养出感情。我创业8年未曾中断,核心团队中有些人一直跟随了我8年。他们把青春都给了我的事业,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好归宿。

只有跨越生存,才能自我实现。

叶明子:时装设计师、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孙女,13岁只身到英国伦敦求学,之后考入了全球最著名的艺术设计大学圣马丁(SaintMartins)进行深造。

几年前我母亲去世了,那段日子我几乎要放弃之前所有在坚持的东西,包括信仰。虽然现在的我依旧在追寻美,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多地关注到内在的东西。

我想要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想要去感受真正的美。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美就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要做到这点,不光只是穿的漂亮,或者吃的健康,而是深入地去感受你的心,让它变得足够强大,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方向,做正确的选择。这样你才会拥有无穷无尽的魅力,而不是依附于其他人给予你的爱。

我们必须要顺着生活道路而生活,找到我们真正的中心,并触发灵性和以精神为主导的生活。即便是让你遇到很难理解的人,也要把他当成是你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你还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每个人都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去修整自己。

距离制度越近,就越想着离它远一点。

我有一万种可能成为他人,但最终却选择了自己。

我们这一代99%的人都在成为别人眼中的“他人”,带着这种懵懂的价值观忙碌一生。我很幸运在十几岁的时候被命运一下撞出了轨道,突然停下来之后发现所有人都在拼命奔跑,作为学霸的我曾经跑得最好,但是我奔跑的目标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我是谁,尝试不同职能的工作,去了不同的国家,学了3个专业,只为找到自己。我的人生开始了从线性思维到开放性的命题之路,我开始不关心外界对我怎么看,之前我是在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之后我只想满足我自己的期望。

高节奏的十几年生活之后,我大概知道了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虽然我理科和经济可以学得非常好,但从小学画的我内心还是喜欢偏视觉的东西,从根本意义上讲,比起做交易,我还是喜欢培育和创造东西,做一些对真实生活有价值的事情,创办“造作”让我的直觉性和理性的东西同时到达。

我知道我在做的这一件事情的重要和关键性,成败和大小只是工具和过程。造作是我做的史上最累的企业,因为它背负着巨大的产品的壳。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面,能够成为品牌的公司非常少,互联网领域具有实际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而那些抄袭、快速、廉价和迅速侵占的习惯这十年都会改变。

产品本身让我内心很安静,刚开始做家具分不清桦木、榉木等区别,我用1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国200个工厂,现在所有原材料的价格我都很清楚。记得有一次,我跟合伙人去南六环看工厂,路途突然车胎爆了,因为当时着急与北欧开电话会议,于是便有了以下一幕——我叉着腿抱着笔记本电脑站在菜地旁边的公共厕所边上,连着4G对着电脑讲了1个小时的英文,边上的村民对此举动表示很高雅。这一瞬间就反应了我们企业做事情的状态。

我的合伙人关子杉从斯坦福的高富帅,到抱着饭盒蹲在798楼顶的关工头,只用了两周;从被人追问战略咨询到被我们追问中午加蛋么,只用了一周。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我不再相信个人力量大过一切,构建团队需要给团队成员能量和信仰,公平对待他们,我给到的一点一滴的自由,会转化成忠诚和互相的信任。

艾诚:独立双语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赛富亚洲基金投资合伙人。现已出品栏目:【艾问·每日人物】、【艾问·顶级人物】、【艾问·环球知行】、【艾问·人物榜单】等。

我出生在安徽省黄山脚下的园艺场里,刚出生时,园艺场里有三个孩子和我差不多同时出生,父母忙时便把我送到各家喝“百家奶”,因为我受到的家庭教育几乎是放养式的,漫山遍野地跑着长大,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隆重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卑微的。

整个大学四年,我都没有想通为什么要化妆,我唯一拥有的只有一瓶香水。

创业后,我把原来的“主持行业标准”放弃了——现在我把95%的时间花在了内容上,只留了5%的时间给自己的着装。

见了很多起起落落的人和事之后,我越发觉得风口就在心里,不要跟着潮流走,而创业,是我最好的归宿。

我最看重的还有契约精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签合同才算数。

阅读是开启我对这个世界好奇的一扇窗口,因为书就在那里。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开始做非财经的节目了?我想说艾问的财经出身,给了我们冷峻观察、犀利质疑的能力,但我们相信更重要的是转嫁这种能量,洞悉人性,去温暖人世间和你我一样平凡孤独的灵魂。

宋美遐:跨界投资人,在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担任嘉宾而被大家所熟知和喜爱。这个1982年出生的知性美女早已身家过亿。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她,在生活中确是一个感性十足的人。

成功只有努力没有捷径。

我的工作方法和理念是“3+12”模式,即用3天来适应一个环境,了解公司所有的内容,用12天在这个公司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我的棱角一定是在谈判桌上才能看得到,我会争取所有我们应得的一切利益。而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圆形,可以跟任何一个人成为朋友,不管年龄高低、性别,对人和善是我的准则。

年少轻狂,容易目中无人,那时候可能是俯视着看待别人的,其实那样别人就不会用真心对待你。要把心门打开,平和对待每个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用同样的感受去对待你。

爱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跟生意混为一谈。一定要相信爱,坚定这份纯粹的信念,才更容易获得幸福。

戴佩妮:全创作型华语女歌手、作家、制作人、乐团主唱、MV导演。

我把房子卖了,用来制作音乐唱片,其实是为了记录我们生命历程中那些无法预期的事情。

我喜欢的风格跟我自己本身的个性很像,比较随性、自由。但我清楚地知道,在生活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活在一个所谓的嬉皮士年代或吉普赛年代。

我的歌曲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每一天。

其实我是个野路子!我从来没有系统学过音乐专业,就像我说我从来没有期待自己成为一个音乐家,我没有特别计划做这件事情,但很感恩的是上天会派很多人来帮我。很庆幸我认识了一些懂音乐的朋友,他们欣赏我的音乐灵感,并支持我将琐碎的元素变成现实,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可能连第一个DEMO都不会有。

爱情说穿了其实不就是这些吗:暗恋、暧昧、相爱、冷战、吵架、劈腿、分手、复合、结婚、生子……就是这个过程。而那些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之所以大多跟爱情甚至失恋有关,是因为有缺憾的感觉比较印象深刻,这个时刻的自己需要一些安慰,需要一个情感出口,需要一首属于自己的歌,这也印证了一种迷思的心态。

崔岫闻: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独立女性艺术家,第一个在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华人、《洗手间》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耗时四年完成《真空妙有》系列。

当女人的精神和思想不独立、不成熟和不完整的时候,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就会被放到很大,变成一种概念存在这个世界上。而当你自己不断强大能够完整到破壳而出的时候,这个壳自然就坍塌了。

艺术只是我自我生命完成的方式,很多事情其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觉悟点及契机。在我的创作中,我会更加关心人在生命过程中的那些时间节点,因为那是自我提升和超越的过程。

我的创作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比较生理化的呈现,同时也比较具象;中期是比较社会化和心理化的呈现一些作品;而现阶段开始进入到一种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表达,并用艺术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

艺术的受众在我们的理解中通常是小众的,而艺术的影响力却不应止步于某个固定圈层,社会文明与人类思想能够从中得以警醒与启迪,我想,艺术才体现出它应有的意义。

文学调动的是一种情感和情绪,而哲学可以让人构建精神和思想体系。

“成功”这个词语是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标准的“成功”无非是“名利”相关。而在艺术创作里,这种“成功”对自己精神和灵魂领域的价值并不大,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成功是为你自己而活,是自我超越的实现。艺术家与其他领域的人不同之处是艺术家是创造性人才,给这个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非创造性领域的从业人员,做的事情是资源的共享及交易。

真正的独立是深度思想和精神上的独立,并不只是养活自己和经济独立。从个体真正的独立来讲,婚姻是一个社会的产物,有很多地方是违背人性的。而当人和人达到灵魂上的深度关系时,可以选择两个人共同生活,也可以一个人生活,这时候婚姻只是一种表象,它框定不了你们关系的实质。而如果进入不到灵魂的深入交流,婚姻就是一个责任和义务上的制约。我们所能做的是真正要认知到自己生命里面缺什么,然后去填满它。之后,其他都是外在的东西。

谈雪晶:时尚引领者、京城四大名媛之一。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追逐品牌和流行趋势,这是一个审美理念的成长过程,经历了这个沉淀过程之后,才明白什么最适合自己,进而有自己的品味,并懂得真正永恒的时尚是一种风格。就像香奈儿女士的箴言“时尚易逝,风格永存”,“风格”能真正体现“Who YouAre”以及时尚精髓的所在,经典无止境,同时这也是一种个人标签。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我很自然地去融入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即使你在大街上闲逛,或者去路边喝咖啡,亦或是参加晚宴和派对活动,你都能时时刻刻欣赏到浸淫到欧洲女人骨髓里的那种优雅,那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的完美结合。在英国,我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乡间城堡里的晚宴,其实就像《唐顿庄园》这部在中国广受欢迎的英国时代剧,剧中的那种生活方式在现实中是真正存在的。在这种场合下,穿着正式的晚装是一种基本礼仪,但不能太over,否则是没有品位的表现。在白金汉宫,安妮公主的着装体现的是一种优雅,她的服装长短与裸露程度都是经过很严格的细节规定,代表了皇室的尊贵身份。着装礼仪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适合的服装,而不只是为了追求时尚。

其实每个时尚品牌及经典单品的产生都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比如说Burberry的风衣或者是Tods的平跟鞋,它们的产生其实也是因为生活中实际的需要,时间久了就逐渐形成一种时尚文化引领的生活方式。

在欧洲呆久了,又觉得中国文化真是滋养了我,让我有一种东方女人的独特韵味,进而滋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我还收藏了许多流传百年的中国古董衣,那种真丝的品质和绣工真的是太惊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精致的美是再多时尚品牌都比不上的。

在西方的社交中,永远会给女性绝对的尊重。身边的男士非常注重礼仪,绅士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在社交场合总会有人主动跟你交流,沟通起来会容易很多他们这种开放的心态让我从来不觉得社交是件困难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去一些小型晚宴,在苏格兰等地的郊区城堡里,男士们都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穿优雅又不夸张的礼服,大家一起在烛光中喝酒,那种远离烦嚣的氛围显得特别有格调。我也会去地中海附近的海滩参加派对,希腊是一个很热情洋溢的地方,我会把自己晒得很黑,尽情享受阳光和沙滩。

在中国,通常是好朋友们聚在一起,与她们的相处和交流是属于比较深度的那种,这需要很广的知识面,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人更好地交流。另外,很多品牌活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参与了那些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比如之前在世界奇迹万里长城上举办的顶级时尚秀。

(图文资料来自一个记录圈内圈外生活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