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鬼魂和幽灵,这里是大英帝国最为著名的城堡

董健

导语:直到目前还有美国人在讽刺印度官员并不清楚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世界,跟他们打交道仿佛是在跟一个大英帝国的幽灵打交道。同样这一点映射到军队上,也会存在着类似问题。

世界上先于国家存在的军队本已不多见,而好像印度军队这样先于自己国家两百年出现的“奇葩”几乎就绝无仅有了。今天的印度军队是世界第四大武装力量,还是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军队,但他们大多数武器都需要进口。目前印军约有132.5万现役军人,人数居世界第三,每年的军费开支为GDP的2.7%左右,超过370亿美元。

大家经常忽略的一点是,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原本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出于殖民和征服的目的而在其殖民地招募的当地士兵组成的。

印军起源:东印度公司军

印军的真正起源应该上溯到17世纪英法两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之间在印度激烈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由于母国距离遥远而且当年交通不便,即便是在世界上实力最强英法两国,除了在印度洋上保有规模不大的舰队之外,真正能够投入殖民战争的军队人数非常有限

苦于兵力不足之计,当时的法属印度领地总督迪普莱克斯成为了第一个发明了“以印制印”就地征募印度本地人参军组建殖民地军队的“聪明人”。这种殖民地军队中,整支军队从军装款式、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和训练模式完全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军队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本地征募而来的印度人只能担任底层士兵,必须接受担任军官的法国人的指挥。

英国人并不傻,迪普莱克斯的成功秘诀既不复杂也无法秘而不宣,所以立马有样学样,也在印度建立了一支由斯林加·劳伦斯上校指挥的殖民地军队。凭借着同样方式组织的军队,用同样的“又打又拉”手段对付印度王公,经过十多年战争中终于将法国人的势力从印度赶了出去,实现了独霸印度的目标。

在这十来年的战争中,原本是“东印度公司”一个小职员的罗伯特·克莱武几次指挥英军和殖民地军的混合部队打出了精彩战绩,最后一跃成为英属孟加拉领地总督。

最后,“东印度公司”军队大约达到了30万本地士兵外加5万英军,除了少数关键部队是全英国人组成之外,多数部队都是英国人充任中高级军官,印度人多数只能担任底层士兵,少数印度军官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几种分别对等于英军的军衔,但是最高不过少校级别,而且也必须完全服从英国人軍官的管辖。这些军队并不向英国国王宣誓效忠,而是向“东印度公司”宣誓效忠,因此更应当被叫做“东印度公司”军。

由于建立军队的初期英国人的领地并不大,基本是在自己控制最稳固的孟买、孟加拉和马德拉斯分别组建成三支互不统属的部队,所以征募士兵的方向相对固定。特别是孟买部队,它明确规定征募的士兵,除了穆斯林之外一定要都是来自于家境不错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阶层,孟加拉和马德拉斯的征募对象限制没有这么严格,但是大体上三个部队都是经常整村招募来的编成一个营或者一个团,许多士兵之间都是亲戚和邻居,他们必然的也把这种在本地的纽带关系带进了军队,甚至出现了印度人能够充任的下级军官其实本身就是某村的村长或者某个地区的小领主。这种乡亲纽带关系无疑让部队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士兵服从印度下级军官跟他们在村里听从村长和领主原无二致。

除了随后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一系列战争,诸如英锡克战争、英阿战争中,这支军队当仁不让的充当了主力,就是英缅战争、鸦片战争也是以英属印度殖民地军队为骨干力量的。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虽然英国人很喜欢这支军队但是仍然没有忘记他们毕竟是“半开化的殖民地人”,所以在其中充任各级军官的英军军官不仅傲慢而且经常对手下士兵乃至底层印度军官残暴蛮横,基本上多数印度下级军官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晋升的指望。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士兵和下级军官往往不肯在一起吃住而要分别进行,穆斯林士兵又对英军中的随军牧师活动高度警惕认为他们总在试图诱使自己改宗信仰。

应当说,当时被视为强化军队内部纽带的同一部队中士兵的宗亲关系,在此时迅速成为了让英国殖民者难以咽下的一块“滚烫的马铃薯”。日积月累的不满最终形成了一场席卷了整个印度的巨大风暴——1857年印度士兵大起义。

风暴过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决心对英属印度军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革。首先“东印度公司”不再管辖这支军队,而是转由英国政府直接控制之下,其军饷也不再是来自于“东印度公司”的利润而是英国政府单列预算。其次三支原本不互统属的殖民地军队被逐渐统一合编为“英属印度军队”。这一个过程其实很漫长,直到1895年才彻底确定下来,统一的“英印军”直接服从于英印政府,但是同样明确为英帝国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国殖民工具:四处征伐

不过虽然有了1857年大起义的阴影,英国的扩张活动实在是离不开如此得力的一支军队。所以在随后的英国进行的战争中除了他们不得不因为整编清洗而错过了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其他在非洲阿比西尼亚等地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仍然没有缺席,堪称英国殖民的最得力助手。

1903年为了应对欧洲逐渐密布的战云,基钦纳勋爵出任“英印军”总司令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改革,他明确了“英印军”骨干力量是在本地征募的印度人为主,由少数英国中高级军官指挥的印度殖民地军,部分英国陆军部队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合编进这支军队,二者共同组成了“英印军”。

一战时期,作为英帝国军队的一部分,“英印军”迅速膨胀到了近150万人,其中100万以上在海外作战,参加了在中东、东非以及西线法国战场上对抗德军的战斗。到战争结束为止,“英印军”中印度官兵有伤亡接近15万。公道的说,“英印军”表现不错,几经恶战为自己在英帝国参谋长会议的心中赢得了“战场消防队”的地位,被用于最艰苦最危急地段上。

这种鲜血换来的信誉使得,英印政府应因新技术发展而对其进行了新一轮现代化改革。1933年11月,英国下院通过了《创设印度海军法案》堪称一个里程碑,它使得印度军队最终完成了囊括陆、海、空三军的现代化完整军队。

二战规模爆发后,英國同时在三大洲进行激烈的战争,又一次刺激了印度军队规模的急剧增加。战争结束时候,印度军队的总兵力已达258.2万人。当然,印度军队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整个二战期间,印度官兵伤亡12万多,另有近7万人被俘虏。

作为英国殖民工具的英印军一直是坚定的作为殖民工具对独立运动进行镇压的。但是印度民族主义的萌发同样不可避免的传入的英印军之中。

当国大党中激进派代表人物钱德拉·鲍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先是向纳粹德国求助,而后被介绍给了日本军阀。他于1943年乘坐德国潜艇从欧洲抵达新加坡之后向被日军俘虏的4万英印军的印度籍俘虏发表了一场热情洋溢的号召印度独立的讲话之后,也许部分是受到他良好口才的煽动,竟然有3万多人立即表示愿意改变阵营参加日本扶植的“印度国民军”。

编入几千名东南亚英属殖民的印侨志愿者之后,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跟随日军穿越了中南半岛发动英帕尔战役,当真打回了老家印度,只可惜因为日军实在是强弩之末而且中国驻印军和美军空军的沉重打击,他们仅仅在印度最东边的曼尼普尔邦突入了两百多公里就不得不再次狼狈撤回缅甸。当然,这次进攻虽然没啥实际收效,却让英国惊恐不已,也让整个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此时4万多建制完整的“印度国民军”都成了战俘,英国政府认为他们是不可饶恕的叛徒,必须予以军法严惩。只可惜英属总督副王印度韦维尔元帅早已没有当年悍然逮捕国大党领袖甘地和尼赫鲁的那么大气候了,被指控叛国的以总参谋长沙阿.纳瓦兹.汗少将(1942年在新加坡被俘时候是上尉)为首的三名“印度国民军”高级指挥官,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却同时成了印度民族英雄。审判中汗将军的证词直斥英国政府歧视印度军人,百万浴血奋战的印度军人中竟然只有一个人当上了旅长。这次审判几乎就是一场对英国殖民政策不留情批斗大会,其结果让整个印度军队再次酝酿着暴乱的气氛,印度皇家海军(英属)在孟买更是发动了水兵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其他各种规模的骚动此起彼伏,以至于最后没有人敢去执行军事法庭的判决。印度独立后,汗将军顺利当选了议员并且担任议长,后又进入政府做了20多年的各个部长。

事已至此,英国必须放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末代副王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支海、陆、空完备的军队也就此一分为二,印度得到了70%的陆军和海军以及80%的空军。

印军强大吗?

虽然在纸面上新的印度军队军兵种齐全,总体实力可观,但是隐忧仍然很多。首先,英印军时期如前面所说的,中高级军官全数为英国人充当,虽然独立后努力地进行了本土化政策,但是仍然出现了高级军事教育缺失,将级军官缺少战役和战略规划能力、部队组织建设方向不够明确。例如,英印军中进行军兵种协同指挥向来都是由英国人包办,印军高级军官即便是经过培训也并没有彻底形成一个符合自己国情的联合作战模式,近入上个世纪末印巴卡吉尔冲突中,仍然出现了印度军队空地不协调各唱各的调的现象。

这些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军事交流和学习逐步进行改善。可是总有一些是没有学习对象的,只能依靠自己摸索的去形。比如,直到目前还有美国人在讽刺印度官员并不清楚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世界,跟他们打交道仿佛是在跟一个大英帝国的幽灵打交道。同样这一点映射到军队上,也会存在着类似问题。

另外,根植于印度社会千年之久的种姓制度副作用目前虽然不会犹如“东印度公司”军队时期那么明显,短时间内也不会真正远离这个需要高度统一的群体,毕竟军队不是装在真空罐头里的,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孱弱的印度国防工业基础决定了,印度军队仍然不可能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去打造符合自己需要的武器装备,他们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印度可以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买得到什么和买得起多少的限制。印度独立了,印军在一些方面看起来也确实很强大,但是毫无疑问,如果想真的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政治工具,印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