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阔谈片

赵维莉

对学业繁忙的中学生来说,每天留给和父母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父母工作再忙碌一点,可能一个星期坐在一起好好聊天的机会都很少。其实和孩子交流不一定要挤出大段时间,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也可做好亲子交流哦。

挤出时间的交流

从刚上小学时,天天有点时间聊聊学校里的事情,到只有周末才能谈谈心,再到现在基本只能靠“挤时间”,才有机会交流一下,高中生家长陶先生表示,现在的孩子“日理万机”,想要了解他们,还真挺难的!

“天天孩子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收好东西吃了饭,最晚六点四十要出门,接下来的一大天都在学校,等到放学回家最早也要六点半,这还得是没有补课的情况下。”陶先生表示,抛开自己工作忙不提,孩子也是一天忙的早出晚归,就算是双休日,也要去补课,留给父子之间的时间特别有限。“我们也想多关心孩子,但好像除了物质方面能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外,精神方面好像能做的真的特别少。”原本是利用晚饭时间,想多和孩子聊聊,却发现,在学校里忙了一天的孩子,根本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因为父母问的多了,摆出不耐烦的情绪,加快吃饭速度,有时还说不饿了,摆明了不愿意多交流,怎么才能多和孩子交流呢?陶先生为此很烦恼。

十六七支招:潜移默化去沟通

在中国,中学生学习压力繁重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个第二次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非常需要关注和引导的,所以很多家长在面对自家十几岁的孩子时,有着许多担忧,怕还不能准确辨明是非的孩子误入歧途,怕缺乏正确引导的孩子多走弯路,所以总想着要大段地给他们讲道理、谈人生,但是时间上根本不允许,这样的矛盾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

中国家长习惯了长篇大论的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件正经严肃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很威严或者说很正式的氛围,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事实上,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注意一个合适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时机,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往往更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很多家长,习惯利用晚餐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时如果谈论的是一个比较严肃或者严厉的话题,是很难让就餐气氛融洽,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

饭桌教育不一定最适合

饭桌上,应该是一个非常放松的氛围,并不适合一板一眼的的教育,这样的冲突矛盾会让孩子意识不到家长教育的目的,可能很严肃的问题就一带而过,并不能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会给孩子一个错觉,就是家长提到的事情根本无足轻重,这会影响到她们的价值观形成。

因此,如果家长真的是希望在饭桌上和孩子交流,家长也要注意言谈的内容,哪怕与教育无关,也要注意用词,就算是家长间的交流,也切记用词文明,然后不要过分吹嘘或是贬损,也不要不停地提及工作上的挫折、发牢骚,更多的话题应该是围绕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多去聊聊啊学校或者单位里有意思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建议家长,不要过于追求孩子在学校表现的细节,而是要看事情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孩子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一件事,过程可能不是特别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这时家长更多的是要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指引者。

寓教于乐效果超预期

其实除了餐桌这样每天都能“挤出来”的时间,家长们也可以化零为整,把教育如春风细雨般地融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所达到的效果和影响,很可能超出你的期望。

很多中国家长非常心疼孩子,认为孩子学习已经够累了,把孩子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这就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非常好的机会——共同做家务。

从十几岁开始,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做家务了解生活常识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交流机会。

言传道理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是父母“身教”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爸妈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既能够让孩子模仿着家长学习一些家务活,锻炼孩子的家务能力,也能够在身体力行的家务活中,从侧面感受到父母做事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以后做人做事的精神气质。此外,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营造出一起努力、团结协作的气氛,但切记不要再念叨你的大道理,要让孩子“悟”出来,这样比单纯的讲道理效果好多了!

同时,要带着忙于学习的孩子多参与社会,多营造与人交往的机会,这有利于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同样重要的,让他们在真正的实践中,体会事情的发展变化,从中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学会了与人交流的“规则”,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家庭教育不要过于严肃,耳提面命、念经似的说教,很可能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寓教于乐,让孩子亲身领悟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