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分猪肉人人有份
方谷酒
乡村两个字,是带着凉意的。
如果看不到表象的凉,至少也能感受到它有凉性的特质,如凉性食物一样,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乡村的凉,可以横穿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收束内心。
我说不清那是怎样配合我生命的起承转合。只因久居散淡的乡村,有些清凉旖旎在心头,那种感觉是草木的宁静与生机,成了我心灵永远青葱的花园。
乡村是陶渊明的折子戏,演得古今众生万千不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与他的乡村一起谈天说地,一起清凉岁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多美的田园风光,这直接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新派。
那茫茫的乡村,游走在客家人的脚下,就成了粉墙黛瓦的九井十八厅;落在沈从文的笔端,就是一种前世今生的味道。
我出生在乡村,后来大学又学农业。除了旅游,我所有的照片都是乡村田园的背景:空旷辽阔,一马平川,没有高楼堵着,身后那悠悠吹过的乡村的风让记忆都有了别样的清凉。
乡村所给予我的,除了一份清凉的醇厚,还有往事尘烟中的幽思感怀。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这样的女子是很乡村的。光是那份清纯,就值百万朵桃花——妖娆在我们的视野:她就幻想着哪一天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一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替外公担忧,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感到害怕。当爱萌芽在一个小女人的心头时,乡村的夜不再是纯纯的凉意。她爱傩送,便全情投入;而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一个男人始终牵挂在女人的心间,沈从文的乡村便具备了湘西独特的魅惑。
北京西郊,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农家院落。这是曹雪芹落魄时的故居,他默默无闻地藏身于这香山脚下的乡间,远离红尘,撰写《红楼梦》,一把辛酸泪,一直凉在世人的心里。
徐志摩带陆小曼来到家乡海宁硖石。在徐志摩给张慰慈的信中说:“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的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
这一闹一静的节奏,正是乡间独特的味道。要是小曼能在这里长长久久地住下去,也许就不会是后来那么凄凉的结局了。
乡村的那份情调装饰了我全部的少年时光,一个人走过了多少悠长又寂寞的青草河堤路啊!于是电影《山楂树之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一棵绿意傲然的山楂树旁,静秋和老三相视对望,轻风吹乱了两人的头发,嘴角盛满了那淡淡的笑意。我看得心动了。我喜欢看这些有着淡淡的惆怅的电影。
乡亲乡情都与乡村有关吧,离开乡村进城久了,在秋叶飘零的黄昏,忽然就独自思乡了。乡村,在梦里跌宕绵绵成一种离愁的相思。乡村,它孵化心灵重生的感觉,它制造安逸随性的生活氛围,是干净美好的象征,有一种倾听天籁的安静享受……
乡村,的确有份精致的凉。梦里,我常把脸贴上去,那种感觉像凉了的烟火——丝丝余温,丝丝凉意,与梦魂缠绵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