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0日,百变天后梅艳芳由于身患宫颈癌而逝世,一代光辉就这样失去了。到今日,她整整逝世了10周年,而人们对她的思念也逐渐的变成了遗产胶葛和她之前的崎岖情路。就在这个时间,让我们仔细的回忆梅姑的终身,她的绚烂和光辉,值得每个人铭记。
百变女王梅艳芳逝世十周年
梅艳芳,4岁登台,初踏红馆就创下了15场的纪录,接着,“梅廿八”、“梅三十”,她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华人演唱会的纪录,逝世前40多天,仍坚持开了8场个人演唱会,终究成果了292场(香港红馆145场,国际巡回147场)的个人演唱会纪录,迄今无人打破。梅艳芳造就了香港盛行音乐的巅峰,她的姓名,也成为了一个年代的深入痕迹。
荔园歌厅 香江小歌女
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经济没有腾飞,跟着大批内地难民的涌入,年代曲重镇由上海搬运到了香港,歌舞升平的生活在各大歌厅和夜总会连续着。为了生计,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在妈妈的带领下,曲折于各个花天酒地的场所,其间更以荔园这个合适举家消磨的场所为首要舞台,姐妹俩以唱五十年代的《今宵多保重》、《一条桥》、《梦》等国语小调为主,也会唱一些粤曲和粤语盛行歌来投合观众,比方《卖花姑娘》、《旧欢如梦》等,一唱就是15年。80年代末,荔园撤除,贵为乐坛天皇巨星的梅艳芳特别录制了《梦里风情》音乐片,留念这段小歌女的年月。
百变女王梅艳芳逝世十周年
尽显光华 百变梅艳芳
1982年,梅艳芳报名参与无线举行的第一届新秀歌手大奖赛,以一曲《风的时节》取得冠军,踏上灿烂演艺路。通过短短三年的锻炼,梅艳芳便以新人之姿踏上红馆,23岁的她有着19年的歌龄,从台下喝酒吃饭的娱宾场所到万众喝彩的演唱会舞台,“尽显光华”四个字饱含了歌女的蜕变之路,演唱会海报中一条腿踩住一只耀眼的麦克风,却不见面孔的规划更是让人遥想万千。
1987年是梅艳芳工作上最丰盈的一年,除连任最受欢迎女歌星外,更凭电影《胭脂扣》荣膺金马影后,年末在红馆举行了28场个人演唱会,更是创下了华人的场次纪录。百变的形象展示得酣畅淋漓,有夹克马靴的热舞开场,有旗袍盘髻的老歌环节,有心似枯槁的寡妇造型,还有顾盼生姿的黑色婚纱,以一首歌曲的内容为主题,配以相应的服装,造型,神态,动作,伴舞,灯火,自这场演唱会而始,拓荒了华人演唱会合“声、色、艺”于一体的先河,自此,后来能在舞台上欢欣鼓舞的歌手,无不从中罗致营养和取得学习。
离别舞台 高处不堪寒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香港盛行乐坛的分水岭,从1987年谭咏麟(微博)宣告不再领奖,到1989年张国荣离别歌坛,加上许冠杰、徐小凤、林子祥等资深歌手的知难而退,宣告乐坛的改朝换代。百家争鸣的香港歌坛向全国际输出霸权品牌的一起,歌手之间、歌迷之间的竞赛也趋于白热化,年仅29岁的梅艳芳相同高处不堪寒,于1992年举行了30场的“离别舞台演唱会”并宣告退休,引起全城哗然。
百变女王梅艳芳逝世十周年
美丽回想 女皇复登临
1995年,梅艳芳回归乐坛,在发行了《情归何处》唱片后,应歌迷的约请,梅艳芳再踏舞台,举行了一连15场的《一个美丽的回想演唱会》。对音乐剧扮演方式的企图心,一向贯穿在梅艳芳的舞台身影里,她不再满足于用一首歌来表达思维,而是打破性地以一部分转承启合的曲目来营建某个概念或提醒某个主题,诸如在电影《东方三侠》
主题歌《莫问终身》、《列女》、《耶利亚》、《梦姬》 创作出的连唱环节中,刻画了一个女权主义者的魂灵,从和男性个别平起并坐的诉求,到对获取男性宠爱的传统情欲的推翻,再升华为把玩男性于股掌间的艺术形象,环环相扣又堂庑巨大。
超级梦境 入行二十年
踏入新千年,37岁的梅艳芳早已取得标志香港盛行乐坛最高荣誉的金针奖,早已远离竞赛风口浪尖的梅艳芳除了担任演艺圈协会会长,提拔乐坛晚辈外,在个人的艺术生计上,孜孜不倦地寻觅更进一步的空间。2002年,为庆祝入行20年,梅艳芳再度于红馆举行10场《梅艳芳极梦境演唱会》,整个演唱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场以一个水手的梦境开场,梅艳芳从舞台正中央缓缓降下,用歌曲穿插在不同人物之间,或旖旎,或洒脱,或豪放,或纠缠,演绎出一场生生不息的美女青丝梦。下半场回归一个盛行歌手的人物,梅艳芳穿上镶珠旗袍,从西方“弗洛伊德”思维的性梦主题转身为东方传统的歌女形象,而《似是故人来》、《抱紧眼前人》等充溢浓郁古典情调的歌曲将主题私自变换,令人叫绝。此刻的梅艳芳,早不再以驾御舞台为方针,而是更多以盛行歌曲为手法,探究东方人埋藏在认识深处的视觉和听觉。
百变女王梅艳芳逝世十周年
经典金曲 传奇的绝唱
2003年9月,梅艳芳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罹患子宫颈癌,并表明一定会打胜这场仗。可是,所有人都没想到,她所指的打胜并非是重获健康,而是以不平的斗志决战癌魔。11初,微寒的香港红馆,梅艳芳携上海交响乐团演出《经典金曲演唱会》,当时,病魔现已让她头发脱尽,口齿不清,全身严寒,可是,只需踏上舞台,梅艳芳就是那个舞台女皇。从后来发行的影音制品来看,梅艳芳自始至终没有流露一丝被病痛摧残下的哀婉,在奉上原汁原味金曲的一起,不时爽快地和观众开着打趣,不堪真情流露的,仅仅没有为人妻,为人母的惋惜,终究,她佩起多年前为自己增加的珠宝陪嫁品,披上老友为自己精心规划的皎白婚纱,用一首60年代的老歌《花月佳期》(原唱是前TVB老板娘方逸华)为自己作嫁。
她这终身都没有成为他人的妻子,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小孩的母亲,我想这就是她终身最大的惋惜了吧?祝福她在天堂不像在人世活着这般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