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新闻 鄂东网

10月5日传来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女士获得2015年度的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的消息,给新中国66华诞增添了一层喜庆气氛,一时间成为一大舆论热点。其间,不乏不同意见,也不乏真知灼见,对于许多方面达成新的共识、推进国家发展大有裨益。

一个“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出国留学经历、无院士称号的老人为何得到了诺贝尔奖。排除历史原因之后,如何摆正学位、论文(著作)、职称与实际成果、对人类社会贡献的关系,完善评选院士机制,十分值得研究改进。论文固然重要,但惠及全球数亿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的实际成果,岂不更加重要!

“青蒿素”是集体成果,奖给一个人是否公平。这项重大成果确实是团队合作的产物,但与中国重集体不同,西方文化更重视激励个人的独创性。他们调查发现屠呦呦起了关键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理所当然地奖励了“第一”的她。实际上也并没有否定集体———第二至第N的作用,屠呦呦也屡屡表态说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很有必要。

如何看待专家学者科研成果与性格“缺陷”的关系。据报道,屠呦呦之所以没评上院士,与她不善交际、比较直率、敢讲真话、不会拍马,“民意评价不佳”也有关系。试想,如果屠呦呦用很多时间、心思去搞交际拉关系,还能集中精力搞研究吗?其实,哪个大科学家没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屠呦呦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仍亲自试服,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与这种奉献精神相比,那些性格“缺陷”实在不算什么———其实也不完全是缺陷。

青蒿素是中医药的成果还是西医药的成果。有人往前者联系,有人往后者牵拉,有人说是中西医结合。实际情况是:研究者从中医药典籍获得启发、灵感,然后用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进行提纯、测定、分析、试验,进入制药流程。青蒿素和两者都有关系,不必争什么短长。

发明青蒿素与占领世界市场。青蒿素由中国人原创,但却是制剂和最终产品的配角。目前青蒿素的原料80%以上由中国生产、供应,而15亿美元的青蒿素制剂市场主要被跨国企业瓜分,中国企业只有1%左右的市场份额。从产业化和投资回报角度评判,中国只能算是思想高尚的奉献者、商业上的冤大头。政府、科研、企业,知识产权、制剂水平、专业投资,方方面面教训多多。

屠呦呦获奖是好事,引发的争议、反思,不也是好事吗!?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