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

千里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北部,一路奔腾至江苏北部,水流稍缓,又加上古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此地下船登陆,换乘马车,由此向北。而北方人也是在此地弃车马坐船南下。南来北往、舟车相揖,人民祈求淮水安澜,此地故名“淮安”。历史上的淮安曾鼎盛一时,是当时全国的漕运枢纽、盐运中心,驻有漕运总督府,唐时白居易来淮安,留下了“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的佳句。明清时淮安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的美称。淮安是一望无际的水网地带,也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静卧其中,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也从上穿过。

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市,淮安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境内发掘的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公元前117年开始建县,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远古至今,这块沃土诞生了一代代优秀的淮安儿女,先后涌现了西汉文景时代的著名汉赋鼻祖枚乘、枚皋,汉朝开国功臣韩信,光明清两代就出过58名进士、10名翰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三甲齐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1898年诞生在淮安,为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从这一系列的人名和数据可以看出,淮安不愧是瑞气东升、卧虎藏龙之地!

走进古城淮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镇淮楼。它始建于宋代,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时曾置铜壶刻漏用以报时,后因其扼于城中,楼下拱门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枢机”之称。清时因淮水经常泛滥,于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现楼上为淮安历史文物陈列馆。

河下古镇是淮安城历史文化积淀时间最久远的古镇,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位于淮安城西北,距城半公里之遥。其四水环抱,史称“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明清时,河下镇的街巷有113条,私家园林60余个,祠堂、寺庙、碑坊、亭阁、会馆、酒楼鳞次栉比,是文人墨客交游之胜地。

河下的繁荣发达,与两件事密切关联:一是漕运,二是淮盐。所谓漕运,就是水道运输粮食。古代,南北交通,物资交流,全靠大运河。淮安处于运河咽喉,掌管漕运事务的总督衙门就设在此。河下成为运道必经之地、南北物资集散地。明代,河下按省设立很多造船厂,这些船厂造船的物料,大都由河下市场供给。据《淮城信今录》记载,今天河下的竹巷、绳巷、板厂街、钉铁巷、打铜巷、粉章巷等街市,就是因为当年经营这些行业而得名的。河下最大的商业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的盐统称淮盐,其产量与质量,均居天下第一。

河下有条著名的街叫“花街”,是当年108条街巷中的一条。“花街柳巷”,即当年寻欢作乐地,而今多改为商铺,也有认真铸造泥塑艺术的“泥人潘”。在“花街”行走,捕捉河下的古风古韵。不经意间抬头,“文楼”两字赫然在目。推开院门,走进去,院子里并没有人出来“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的“文楼”是个上下两层的酒楼,一层的院落里有两根立柱,东面的柱子上写有“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的上联,西面的立柱上至今尚空缺一副下联。据传,乾隆皇帝南巡途经河下,闻小楼“赌食”文化颇为独特,遂引大学士纪晓岚亲临小楼。不料,君臣二人却被一位小姑娘随口说出的上联给难倒了。小姑娘的上联便留在如今东面的立柱上。乾隆帝和大学士纪晓岚皆百思不得,只得败下阵来,愿赌服输,买单请客。后赐小楼名为“文楼”,文楼自此名声大噪,文人墨客争相往顾,而小姑娘所出上联,数百年来竟无人以对。也有人勉强对之,但词句多俚俗不堪。“文楼”的对联,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拧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出河下古镇,参观中国漕运博物馆,漕运博物馆的对面是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曾经威仪赫赫的总督衙门,如今已荒草凄凄。清朝海运兴起后,运河的显赫地位已不重要,自1855年黄河北徙,运河的北上运输能力已基本消失,以至废止漕运,淮安的繁华逐渐消退了。这座总督衙门的废墟,见证着淮安,这座曾因水而兴起的城市,又是曾因水而衰落的城市。保留着这样的遗址,而不是修复或遮盖它,恰恰体现了今天的淮安人敢于正视自身历史的勇气。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