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来学 育儿经

卡玛

金韵蓉,众多时尚女性杂志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位精研儿童心理教育的心理工作者,一位成功的深受儿子敬爱的母亲。

金韵蓉的儿子刘忠祐,伦敦政治经济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目前在北京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是商务咨询公司,一家是酒会服务公司。他读研究生时,曾在英国首相办公室实习,成为英国首相的新闻观察员之一,同时还在一家政治风险分析公司实习,负责分析当天的政治与经济动态。

2015年9月,金韵蓉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她说:我看见现在许多80后的年轻人,结了婚匆忙地生了孩子,似乎这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但我很担心,因为真的不是每个人天生都适合做父母的,好父母才能养育出好孩子,而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爱

经常听见有孩子抱怨说:我知道我的父母很爱我,可是这样的爱很让我受不了,我都被他们爱得快要窒息了!金韵蓉说她也遇到过。在儿子刘忠祐六七岁时,就不允许她再亲吻了,“天哪,太肉麻了!”他不喜欢这种被他形容为“娘娘腔”的表达方式。初听到这种话,金韵蓉还真是伤心。

但再想想,孩子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我们当然不能自以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给予爱和关怀,还要求他们快乐地接受。我们需要找出孩子能接受或愿意接受的爱的方式,因为这样的爱才会对孩子有实质上的帮助,也才不会造成母亲无怨无悔地付出爱,却得不到回应的情况。

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母子之间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呀?或者: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甚至: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觉得好吗?等等。

想通了,金韵蓉就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再“娘娘腔”。但是她知道也确定,儿子一定是喜欢妈妈对他表达爱的,只是自己没找到他所接受的表达方式。

一年圣诞节,家里举行了个大派对,结束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金韵蓉和儿子站在门口的送客人离去,天气非常寒冷,她自然地对站在身边的儿子说:“冷不冷?妈妈摸摸手!”儿子也自然地把小手放进她的手心里,他们就这样手拉着手送客人离去,儿子没表现出任何不适。那之后,金韵蓉就知道了:“小人儿很喜欢我拉他的手呢!”

于是“妈妈拉拉手”的方式,就成为她和儿子之间心领神会的爱的表达了,从他小时候一直沿用到现在。

聊天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机会

现代父母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愿和自己沟通,和父母没话说。

金韵蓉坦言: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儿子在七八岁时,大概那正是他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我们母子几乎无法沟通,无论说什么到最后一定会争执,或者就是他一言不发,但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很不喜欢这样的沟通。

她就反省自己,问题出在哪?首先她发现自己每次和儿子说话,都是质问,比如:练琴了吗?功课写完了没?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其次是他每次告诉她什么事情,她都会拿出教育者的姿态出来,比如有一次儿子告诉我:“数学课无聊死了!”她立即纠正他:“怎么会无聊啊?你没有用心听当然会觉得无聊,我和你说啊,数学课很重要的……”她话还没说完,儿子就厌烦地躲开了。

聊天不是质问,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聊天是倾听,是沟通,是表达父母爱与理解的好时机啊!金韵蓉开始调整自己。最简单的,就是儿子再对她抱怨数学课很无聊时,她先不忙着纠正或否定,而是表达理解:“天哪,妈妈上学的时候也不喜欢数学耶。那时一到上数学课就犯怵……”这下儿子立即凑过来。这样一来,母子俩就聊开了,他告诉她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她也告诉他学数学的心得,一次有质量的沟通就这样形成了。

一直作着教育工作的金韵蓉建议,父母们即使再忙也要抽出和孩子聊天。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都可以。只要在这段时间里,你能心无旁骛,把全部精神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回答他的问题,回应他的情绪,聆听他的苦恼,分享他的欢乐,那么,这段亲密聊天时光所带来的理解和情绪抚慰的能量,足以帮助孩子应付繁重的课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了。

学会赞美,赞美应该真诚而有度

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不懂得赞美孩子,所以欠缺夸奖和鼓励的我们,个个胆小而缺乏自信,随着西风东渐,亲子教育专家终于让中国父母了解了赞美的重要性之后,许多家长似乎又陷入“过度赞美”或“不当赞美”的误区。弄得现在的孩子个个自我感觉良好,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喜欢画画,每画一张就要高高举着拿到妈妈面前来,渴望得到妈妈的夸奖,可当时的金韵蓉有可能在做饭、在看书、在洗衣服,于是敷衍他:“恩,画得真好!”如此几回,儿子就很不满:“你看都没看,就说好,一点儿都不真诚!你告诉我哪儿好啊?”

金韵蓉马上意识到即使是小孩子,也是能分辨出哪些是真的赞美,哪些是敷衍了事的。而敷衍了事的赞美,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都受到打击。于是她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接过儿子手中的画,认真欣赏起来,“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很生动……”儿子甜蜜而害羞地笑了。

当然,说赞美应该真诚,但是绝不能过度。记得儿子五岁时,金韵蓉开始送他去学习钢琴,为了鼓励他能坚持下去,所以夫妻俩每次夸奖都不遗余力:啊,你真是太棒了!一看就是个钢琴家的坯子!或者:加油,到明年这时你就可以去参加少儿钢琴比赛了,争取拿个冠军回来!

可儿子的热情只坚持了两周,就说什么都不愿弹了,问原因,他就一句: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嘛!无奈,他们只有放弃。直到儿子很大了之后,偶尔和他聊起这件事,他才说:你们那时拼命夸我,可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好嘛,所以很害怕你们发现了我没那么好之后,会对我很失望,所以我索性就不弹了!

原来如此。但是明白过来已经晚了,儿子到现在还是个不会弹钢琴的人。所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赞美,会带来这么几个负面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的哄他的,从此也学会了说瞎话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真实位置,自我膨胀;三就是像我儿子这样,没有节制的赞美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他害怕不能达到父母的愿望,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会焦虑不安,更受挫折。

爱和管教并不是相悖的

经常有人问金韵蓉:你打不打孩子?金韵蓉会说:打啊,如果需要,我当然还是会处罚他的!问的人总是很惊讶,似乎打孩子的母亲是很可怕的怪物。其实没这么严重吧,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适当的“皮肉之痛”确实是让他“长记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和体罚的分寸拿捏得当,是绝对不至于对孩子造成无法磨灭的身心伤害的。此外,“爱”和“管教”并不相悖,只要在管教过程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管教原则的坚定。刘忠祐读小学时,给他定了个规矩,每天放学回来要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有次,奶奶来做客,儿子放学回来,看见奶奶很高兴,而奶奶宠爱孙子也是可以想象的。当儿子愁眉苦脸说还要写作业的时候,老人家说:“写什么作业,今天奶奶在这里,你告诉妈妈就说要陪奶奶!”于是儿子就顺水推舟不写作业了。

金韵蓉回来得知后,立即要求刘忠祐去写作业,然后给奶奶解释:“这次你给他破了规矩,那就会有下一次,次数多了,这个规矩就会不了了之,执行不下去。”由于她的坚定,儿子一直将写完作业再看电视这个规矩执行得很好,因为他知道,这是不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都无法更改的。

其次,管教要“立即”和“当下”。儿子小时候,不喜欢吃青菜,有一次带他出去参加宴会,席间,他又别别扭扭的不想吃青菜,孩子的父亲立即起身,将他带离了现场,大概20分钟后,先生带着儿子回来了,儿子乖乖吃了一大盘青菜。

回家后,金韵蓉悄悄问丈夫用了什么方法,丈夫说,他把儿子带到餐厅附近的花园里,问儿子知不知道吃青菜的好处?儿子说了一大堆。然后丈夫很严肃地说:“既然你知道吃青菜的好处,我们现在就回餐厅吃青菜,如果你不吃,我们就再出来一次,但如果再出来的话,我就会揍你!”听了先生的恫吓,儿子只好乖乖地回去吃青菜了!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不会立即指出来,事后想起来再去管教,这会给孩子传递一个“这个错没什么大不了的”信息,而且事后再提,孩子的印象不深,势必还会再犯。

再次,管教过程中不要羞辱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虽然他们从没有放松过对儿子的管教,但是他们一直注意的一点是,不在公众场合责骂儿子,不说伤害他自尊心的话,比如: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儿子,什么都不如别人!或者:你看看你这德行,我真怀疑你是不是我亲生的!是的,有的父母是不打孩子,但羞辱孩子的那些话,比打孩子还让孩子难受,而且这种话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抹去。

还有,要允许孩子回嘴、辩解和哭。金韵蓉发现中国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一旦遇到孩子回嘴、辩解时,会非常恼怒,认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我们怎么能了解事情的原貌、他心里的想法,又怎么能知道我们是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想法误解了孩子呢?给孩子申辩和回嘴的机会,这样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冷静,如何控制情绪回应他人的质疑,这对他将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是大有帮助的。

还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讨厌孩子哭,他们会很不近人情地说:不许哭!或者:你还有脸哭!要知道,遭到父母的责罚,对于孩子是一次挫折,他也需要情感的宣泄,让他有释放情绪的出口,对于他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总之,做父母的学问太多了,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未经作者许可,本文禁止转载、改编和网摘)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