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石墨烯┃中国已成为全球石墨烯产业领跑者

孙波+余亚如

“如果把石墨比作一本书的话,那么石墨烯就是一页页书纸,它是从层状石墨晶格中一层层剥离出来的单碳原子层物质。”眼前的学者叫萧小月,50多岁,说话不急不慢、温文尔雅,与人交谈,总是表现出一副谦恭仁厚的模样,但谈起他所从事的石墨烯行业,三言两语就能把复杂的工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萧小月获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现为南京和青岛两家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4年至今,兼任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主席,欧洲石墨烯大会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

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的导电导热等物理性能,正在材料科学技术领域开启一场新的“革命”。作为生产这一“烯”世之宝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萧小月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开发出了绿色无污染的石墨烯物理生产工艺,成为中国石墨烯行业的领跑者之一,荣获“201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5年度中国经济创新领军人物”称号。

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时曾表示,中英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完全可以实现“强强联合”。这标志着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正从“虚心学习”时代迈向“强强联合”时代。石墨烯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逐步领先世界的趋势,这是一大批像萧小月教授这样的科学家务实苦干、不断创新的硕果。

求学与回国:历练别样人生的至宝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8年春节前,萧小月以激动的心情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年,积累了10年的考生,都希望通过参加高考改变命运。在江西赣州三中的四个高中应届毕业班的200余位考生中,只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萧小月深感幸运,更感到机会的来之不易和肩上的重任。

“为调剂紧张的学习,在周末我和同学好友就会相约从南大的后门抄捷径,跑到鼓楼来看电影。当时的电影院就在省侨办这个地方,现在全拆掉了!”对于萧小月来说,那段充满激情的青春往事仍历历在目。

1986年,萧小月携新婚妻子赴美国普渡大学求学,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对萧小月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国内大学的科研条件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实验我们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只能把样品送到实验室由实验员进行分析。”萧小月表示,送去检验和亲自动手做实验是两回事。因为实验要亲自动手、细心观察和记录,才能发现新的问题,观察到新的科学现象,别的实验人员则很容易将重要的科学现象忽略掉。

在美国学习期间,萧小月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系统的实验方法。“导师只会告诉你一个大方向,告诉你什么课题值得认真研究。你必须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做出新的结果,在实验中反思、创新,而不是简单地跟着别人做。”国外的教育模式培养了萧小月的开创精神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为他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学成后,萧小月回到清华大学材料系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的支持下,獨立从事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他带领学生常常工作到深夜,实验室灯火通明。有一位老教授半夜回实验室拿资料,嘀咕道,“这个萧小月在干什么呢?半夜三更还在实验室。”

在张孝文校长和李龙土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怀和指导下,萧小月博士在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他还开设《材料化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孜孜不倦地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年轻学子。

除了教学和科研,萧小月还兼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协助实验室主任李龙土院士开展工作;后又挂职校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协助处长冯冠平教授管理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这为他开阔科学技术视野、熟悉科学技术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当萧小月教授学术事业处于上升期时,出于家庭第一优先的考虑,他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辞去了清华大学的教职,重返美国,陪伴在美国读博的妻子。回到美国后,他先是在美国的亚特兰大生物技术公司任研发部主任,随后又来到美国三开公司任质量部和技术部经理以及主任科学家。

爱妻与事业:打开科技领域的珍宝

在清华大学研究的经历使萧小月的科学研究水平趋于成熟;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又使他收获了丰富的公司生产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2010年,在妻子的鼓励下,萧小月带着他的科研成果———石墨烯插层技术,回国创业。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当丈夫的人生需要转型时,萧小月的妻子徐燕正式“出手”了!

一天晚上,徐燕给萧小月出谋划策,“你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回国创业吧!”萧小月不同意:“折腾啥呀,有房有车的,算了吧!”人的惰性就是如此。然而萧小月明白,其实这个建议是他内心的愿景,因为妻子懂他。这样,回国创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回想起来,她的想法是对的,要不是有她推我一把,也许我会在美国安逸地度过一生。”

说干就干,2010年,萧小月倾注了所有积蓄,在无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以超级电容为主要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许多工艺参数必须精准控制,在生产电容器的过程中,萧小月经历了很多“痛苦”。“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我自己很长时间都没有工资,团队只有七八个人,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萧小月向记者这样描述着当时的创业情景。

创业过程中,萧小月十分感谢政府一直以来所给予的帮助。“当时创业没什么钱,还好国家重视人才引进,帮我们渡过了难关。”2012年萧小月来到南京建立公司,浦口区政府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给予了很多项目支持。

萧小月笑着说,“随着公司日臻成熟,收益也慢慢提高,公司也从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回报政府。”

俗话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012年,妻子徐燕辞去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公务员一职,回到国内,助萧小月一臂之力。徐燕经常是南京、青岛两头跑,徐燕负责生产技术,萧小月则负责市场,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默契配合。endprint

“为什么选择创业?因为做教授你能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是创业不同,你面临的是一些有挑战性的、无法预知的事情,需要综合能力加以应对。”对于创业一事,萧小月认为他的一位朋友的评价十分中肯,“当时你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幸运的是你的妻子看到了,所以嫂子是你的贵人。”

创新与创业:开启材料革命的瑰宝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独特光学性能、超强导电性等突出性能,被认为是“未来材料的宠儿”,将开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把石墨转变为石墨烯,这是科技创新引领的科技创业。

萧小月表示,中国地大物博,石墨资源十分丰富,但经常是低价卖出,高价买回。国内的石墨材料是几千块钱一吨就卖出去,经过国外加工后,再买回来就要二三十万一吨。

原本在美国有一份高薪工作,但萧小月依然回国创业,这源于他心中的梦想:通过石墨烯这个平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实现“弯道超车”,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培育世界级的企业。

在萧小月看来,研发石墨烯新材料,这件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甚至于对全人类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2012年,萧小月创办了南京科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3年后又创办了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始终把研发、生产石墨烯产品放在第一位。

萧小月创办的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绿色物理生产工艺,在国际国内的相关行业都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萧小月表示,“该工艺有三个特点,一是较好地保存了石墨烯的晶格完整性和优异的导热导电等物理性能。二是克服了因化学生产工艺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三是大幅度降低了石墨烯的生产成本。”

此外,萧小月教授还矢志不移地积极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走向国际化。2013年,清华大学、南京科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及北京现代华清材料科技发展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身为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发起人兼国际合作部主任,他认为,中国需要面向世界,搭建开放性的石墨烯产业、科技、金融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促进全球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联盟分别于2014年在宁波、2015年和2016年在青岛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2016年的大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提供了向国外同行学习的机会,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

作为三届大会的主席,萧小月教授为此倾注了许多心血。鉴于萧小月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全球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雜志———英国的《自然》杂志,特别向萧小月约稿,请他撰写了一篇《中国石墨烯商业化》的论文。

“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曾这样表示:“英国和美国是石墨烯研发方面的领头羊,而中国毫无疑问是应用开发方面的先行者。”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教授与萧小月教授达成一致,以合伙人和首席科学家的名义加盟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此次合作,逐步将石墨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方向推进。同时,为加速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还成立了子公司青岛德安新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针对轻质高强度石墨烯复合材料进行应用开发和生产,推动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游艇、以及LED照明系统等产业方向上的应用。

生活与信念:开创事业成功的法宝

年轻时的萧小月,是一名篮球爱好者。平时低调、谦和的他,在打篮球的时候完全是判若两人。

“惊人弹跳”、“胯下大风车”等等,熟练的运球和精准的投篮,活脱脱一个热血青年。萧小月在美国普渡大学读书时,身为篮球队长,经常带着一帮队员到处打比赛。一队人在球场上奋力拼杀,阳光照射下,汗水从皮肤上不停地渗出来,大汗淋漓,身心得到放松。

萧小月最喜欢的是美国芝加哥篮球队,在现场看比赛,萧小月会使出浑身力气,为喜欢的球队或球员呐喊加油。队员完美的扣篮动作、自如的运球姿势、三分线外的投篮,裁判的每一声哨响都会让萧小月感到激情澎湃。

“在实验室泡久了就想出去走走,省得钻牛角尖!”面对记者的采访,萧小月笑眯眯地说。萧小月酷爱旅游,美国各大景区他基本都去了一遍。每逢假期,萧小月一家三口,都会开着车,带着帐篷,去游山玩水。

给萧小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的黄石公园。那里的喷泉是间歇喷泉,运气差的,等上两三天也没机会看到泉水喷涌而出的壮观景象。那次特别凑巧,萧小月一家刚停好车,泉眼就开始发出“轰隆隆”的吼叫声,突然一股巨大的水柱喷涌而出,好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人可挡,霎时热雾弥漫、水沫飞舞。泉水则交替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萧小月看来,南京是个历史悠久、韵味十足的地方。无论是帝王气象,还是文人风情,都不动声色地掩映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山川河流之间,呈现出六朝古都的温润质感。

空闲的时候,萧小月会绕着长江走一走,从三桥到燕子矶到栖霞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他会沿着老城墙转一转,斑驳城墙,点点青苔,这座城市灰绿色的苍茫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一路走进了古老中国的血脉记忆之中。

“上次我到阅江楼溜达的时候,还了解到了一个典故。原来财务记账‘一二三四要写成“壹贰叁肆”的做法是朱元璋发明的。”对于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萧小月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

在萧小月看来,创业型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信念”,创业是一种信仰,即相信自己做的事一定能成功。

“在创业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资金、人脉、技术,任何一个困难都能把人打趴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很快就会放弃。”说话时,萧小月的眼睛明亮而坚毅。他表示,“创业时难免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我们知识分子,脸皮薄,向人借钱根本张不开嘴。之前在学校申请基金,只需要写份材料,交上去就行了。现在需要跟人融资借钱,还没张口,脸先红了。”

除此之外,跟人打交道也是让萧小月略感头疼的事情。怎么跟各级领导、股东客户、创业团队合作交流,打成一片,很考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稍有不慎,问题就一大堆,这样自然干不好事情。

拓展市场是一件十分耗费精力和心智的业务,萧小月表示:“之前怎么说也是稍微有点社会地位的,但是现在去跟人谈生意的时候,很多情况下碰到的都是一些年轻人,有时候甚至会被年纪比自己学生还小的年轻人谢绝、吃‘闭门羹。即便这样,你还是要坚持,相信自己的质量,相信自己的服务,相信自己的诚恳。”

俗话说:“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创业最重要的就是在逆境中的坚持,这是信仰、也是信念。套用一句常用的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每一位创业者必须经历这一过程,才能享受到达彼岸的喜悦。萧小月表示,“成功从来没有捷径,追求梦想就要有一股敢拼敢闯的牛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附:与师友游赣南

萧小月/文

千里赣江源头,九转九还;

百丈梅岭古道,直上直下。

道不尽乡情似酒,汇入东海;

飘过来兄弟如风,各攀云涯。

不怜鬓毛斑,但慕天行健;

仙踪何处寻?花落五指峰。

行知如一遇到王阳明,

淤泥青莲梦见周敦颐。

郁孤台上对酒稼轩,

马祖崖旁参禅马祖。

也尝那“四星望月”,

也看那两江合流。

陡水湖面清风猎猎,

阳岭溪流罗藤蔓蔓。

丫山道院懒得问道,

三寮风水传承文风。

访一访洞天福地,

瞅一瞅斗转星移。

来一壶普洱,

聊一聊量子世界好惬意。

(责编 凌 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