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看出毛泽东的爱才心切,便提议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馦,元帅可以不当,但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随即补充说:“要得,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粟裕,由此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大将”。

屡立战功,23岁当师长

1955年夏末,北京骄阳似火,眼看着9月将要举行的新中国将领的授衔仪式越来越近,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讨论也是越来越激烈。

这天,在中南海颐年堂的会议桌前,大家讨论的焦点,来到了时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的粟裕身上。

该给粟裕授什么军衔?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当天毛泽东第一个发言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可是听见毛泽东这么说后,周恩来却有些难为情地看着主席说:“可是粟裕已经打了报告,请求辞掉这个‘元帅军衔呢!”

粟裕,原名粟多珍,1907年8月出生在湖南会同伏龙乡的一户侗族人家里。18岁那年他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两年后的1927年,粟裕投笔从戎,来到武昌投奔了叶挺领导的部队,同年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的战斗。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的队伍多数都被打散了,但粟裕坚持要去找革命的队伍,最后来到了井冈山根据地。在这里,粟裕的将才很快就显露了出来。

来到井冈山后,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在红军的历次战斗中,粟裕都是在第一线拼杀,因为屡立战功,相继擢升为营长、团长,当他1930年被任命为红12军65师师长时,粟裕才23岁。

也是在粟裕23岁这年,蒋介石调集了8个师约10万人的部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粟裕巧施妙计,诱导敌第18师孤军深入,粟裕所部不仅一举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还俘虏了第18师的师长张辉瓒,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粟裕在军中的名声,由此大震。

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为主要力量,组建了一支抗日先遣队,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的粟裕,带领这支队伍离开了井冈山,告別了毛泽东。

带兵抗日,打得日本人心服口服

1938年4月底,粟裕又回到了他的老上司叶挺身边,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指挥员。6月11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突然下令,要新四军“派兵一部,挺进于南京、镇江间破坏铁路,以阻击京(南京)沪之敌,务于3日内完成任务。”这让粟裕眼前一亮,当即主动请战。

粟裕带领的那四个连,在火车站里放完枪,稍作休整就赶到了镇江西南的韦岗,趁着夜色在公路一侧隐蔽起来,在制高点上架起了机枪,就等增援句容的日军上钩了。

随着由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汽车队,一点点开进新四军的伏击区,公路上顿时枪声大作。第一轮枪响过后,打头的日军少佐土井和他座驾的驾驶员便被当场击毙。一连4台车辆被毀,日军的第5辆汽车见势头不妙,紧急刹车,在其余日军的掩护下,掉头逃走。粟裕判断敌人后方一定还有增援部队,不宜恋战,便命令部队快速打扫战场,收集完战利品后,火速撤退。韦岗伏击战仅用时半个小时,新四军组建后的首战加首胜,就这样被粟裕收入囊中。经此一战,新四军收获了军界各方赞誉。

1944年3月5日,粟裕命令自己所辖新四军第一师中的5个团,联合地方民兵组织,刚刚向江苏淮安市的车桥镇发动了突袭。由于粟裕事先选择的行军路线得当,使得新四军的战士们在趁着夜色拔掉了车桥周围十余座碉堡,并从南北两个方向直插车桥镇两翼,架起云梯,爬上围墙时,驻守车桥的日军才意识到有中国军队找上他们了。此前,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新四军敢集中大规模的兵力,采取掏心战术直取车桥中心据点。而当日军慌忙迎战,四处求援时,他们则正中粟裕的下怀。

粟裕派了5个团的兵力去打车桥。他这一个整编师自然不止5个团,剩下的兵力就被安排在了车桥周围的地区打伏击。也就是说,攻打车桥实际上还是一次“围点打援”的战斗。

正如粟裕事先料想的那样,日军果然从淮安周围派出了四股增援部队奔向车桥,但这些日军部队全都被粟裕设置的伏兵逮了个正着。其中日军第七十二旅团的大队长三泽金夫大佐被当场击毙,至此,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和打援的双重胜利。

从辞任司令员到请辞元帅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决定调整华中军区的领导机构,粟裕被拟任为华中军区新的司令员。粟裕看到委任电报后,他当即表示了反对。

筹建会上,粟裕对华中局的领导说,建议由德高望重的张鼎丞同志担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华中局的负责人以为粟裕就是推辞一下,没有同意粟裕的请求。但接下来粟裕又两次请辞。

连续三次请辞,粟裕是铁了心,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被粟裕的坚持所打动,最终集体表决同意了粟裕的“辞帅”请求。事后,全军上下都对粟裕的谦卑和无私交口称赞。

所以,当1955年,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开会讨论给粟裕授个什么军衔时,对于粟裕再次请辞的这件事,毛泽东和周恩来,并不感到意外。

毛泽东在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

在对粟裕的态度上,不仅是在蒙哥马利这样的“外人”面前,毛泽东狠夸,在我们开头提到的1955年的中南海讨论会上,毛泽东对内,也是给予了粟裕很高的评价。

说回到那次会议,当周恩来说粟裕请求辞掉“元帅”头衔时,毛泽东笑着说:“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

毛泽东的这句话,让会场气氛活跃了起来,朱德朱老总,也半开玩笑地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嘛!同一时间当兵,谁也没有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

这话,把在场的委员们都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就连一旁的卫士长李银桥也憋着笑起来。随后,毛泽东又说了一句:“所以说嘛,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

前面我们讲了粟裕第一次辞掉“华中军区司令”的事,1955年辞掉“元帅”已经是第三次了,那这第二次辞让,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就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在中原威名大震之时,中央军委曾做出过决定,让粟裕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原司令陈毅调任去中原军区工作。粟裕和陈毅是多年的搭档,他很舍不得陈毅离去,毛泽东看出了粟裕的心事,就安慰了粟裕。最后,粟裕对毛主席说,中央的命令他自当遵从,但有一个心愿,华东野战军司令一职请为陈毅保留。这,就是粟裕第二次让出司令的经历。

有人不解,粟裕军功如此之高,为何还要推辞?粟裕给出的答案是,中原决战,是他向中央立的军令状,胜利,是完成自己说出去的话,没有什么功劳可言。虽然粟裕自己不贪功名,但他的赫赫军功,不管是不是军中人士,大家都看在眼里。

所以,到了1955年准备举行授衔仪式的时候,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也曾给中南海写过一份材料说粟裕应该评元帅。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他曾经将邵力子写的这份材料的内容,当面告知了粟裕,还把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一并相告。

李银桥原以为粟裕会高兴,哪知粟裕脸一沉,脱口而出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有了前两次粟裕辞掉军区司令的经历,对于粟裕第三次提出类似请求,毛泽东表示,粟裕这个犟脾气,决定了的事,是不会改主意的,就由着他吧。

一旁的周恩来看出毛泽东的爱才心切,便提议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元帅可以不当,但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随即补充说:“要得,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粟裕,由此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大将”。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授衔授勋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里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发表讲话和命令状后,将不同的勋章分別授予不同的将宫,并给“十大元帅”授予了军衔。同日下午,国务院举行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宫军衔典礼。周恩来总理亲手把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给粟裕戴上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再往后,粟裕在军事科学院担任了副院长,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研究现在战争的规律,出去给人讲讲课什么的。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来说,这样的生活很无趣,但好在粟裕心中,还有一个“侠”字。

1972年对65岁的粟裕来说是一个悲伤的年份,这年一月初,他的老搭档陈毅去世了。陈毅去世后,粟裕参加了他追悼会。那时,受“十年浩劫”的影响,陈毅将军的遗孀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便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张茜去世。而陈毅的次子陈小鲁也被关进了监狱。粟裕设法将其救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

陈毅将军的遗孀去世后,粟裕干脆将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最后,还做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小鲁。

粟裕总说,自己很喜欢自己的姓氏,“沧海一粟”,也是粟裕自己对自己的概括,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一粒“粟”尽管终归于沧海,但绝不会被淹没在沧海之中。

本刊记者马丽根据《档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三BTV北京22:58、每周四22:26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