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子,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春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国对句比较起来,在文字的整齐上,在音韵的清秀协调上,是无法相比的。……在中国文学上,最优美的东西属于对句。”古往今来,一些喜爱对句的外国人,就用中文写下了至今还值得一读的对联。现把搜集到的部分外国人写的对联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1299年,元成宗为成全先帝遗愿,派遣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为国信使东渡日本。一山一宁携带国书,航海6个月,抵达日本时受到日本朝野僧俗人等隆重欢迎。一山一宁以他的博学多才,在日本广弘佛法,宣扬观音,传播华夏文化,倡导中日友好。由于他的努力,中日很快恢复了中日友好往来,日本后宇天皇多次接见他。一山一宁在日本侨居十八年,于1317年病逝于日本。后宇天皇赐其以“国师”称号,为了赞扬他在日本传道布施时所做出的贡献,还撰写了一副挽联,联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

清代嘉庆年间,一名犹太女子德尔华寓居中国,在苏州虎丘山下建有别墅“抱绿山庄”,内具亭台楼阁,假山花卉,小桥流水,景色十分迷人,并在堂前悬挂一副主人自书的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此联状物绘景,对仗工整,景物刻画贴切,宛若一幅地道的中国画。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890年,清朝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通过驻北京的公使华尔生,将一座底座上刻有一副对联的英制精美自鸣钟,送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光绪皇帝大婚的礼物。自鸣钟上面刻的贺联是:“日月同明,抱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寿。”上联借钟的功能表示了美好的祝愿,下联对皇姻表示了真挚的祝福。此联对仗工稳,切人切事,甚合彼此身份,特别有“日月”、“天地”,既有天设地造之类的吉言,又以“日”“天”喻帝,“月”“地”喻后,可谓大手笔。

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后,一流亡到上海的叫林贞吉的朝鲜有识之士,为了表达自己为抗日救国不惜牺牲的决心,曾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相喻以天无所事;有为于世不虚生。”

1925年1月25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病逝后,越南人潘佩珠送的歌颂孙中山伟大一生的挽联是:“志在三民,道在三民,忆横滨致和馆几度握手,卓有精神贻后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被帝国主义者多年压迫,痛分余泪泣先生。”潘氏曾於1905年在日本领导青年志士从事复国运动,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两人意气相投,成为革命战友。联中“忆横滨”句,即言此段经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后,挽联如云。其中一副是日本友人佐藤村夫先生撰写的:“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此挽联以口语写成,毫无雕琢虚笔,如叙如诉,款款言情,亲切感人。

鲁迅先生病逝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剧作家姚克合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上海,悬挂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场。联曰:“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落,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巧妙地把鲁迅先生最早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呐喊》和《彷徨》分别嵌入上下联,天衣无缝,且语带双关,感情真挚,含意深远。

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一举击落敌机数架,中朝两军联合召开了祝捷大会。在会上,一位精通中文的人民军指挥员提议写一副对联来庆贺胜利。他用中文写的上联是:“穿紫云金霞,双双银翼高飞,白鹞鹰抛下碧眼佬。”志愿军一位文书接着写出的下联是:“保蓝天绿海,尊尊土炮发射,黑老鸦翘起红尾巴。”此对联形象地再现了击落敌机的胜利场面,并在中朝友谊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1960年,国际知名汉学家、荷兰驻马来西亚首任大使高罗佩博士受友人邀请到马来西亚马六甲青云亭参观后,心血来潮,写了一副楹联送给青云亭。联曰:“无事度溪桥,洗钵归来云袖湿;有缘修法果,谈经空处雨花飞!”高罗佩博士中文根底深厚,对中国诗词、古文学及历史,皆素有研究;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曾经用中文写了一部半文言小说《狄仁杰传奇》,他后来在担任荷兰驻日本大使时逝世于任上。

1973年,为了纪念鉴真和尚东渡扶桑传经送宝,鉴真的家乡江苏省扬州市修建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前悬挂着日本友人长屋王为表达日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祝愿而写的一副对联。联曰:“山川异域,风月天同;安诸佛子,书结来缘。”

1980年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病逝后,客居中国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黄文欢书写了一副挽联:“风流文采永存银幕上;音容笑貌常在人心中。”此联文字简明,对偶精巧工整,足见黄文欢的中文功力匪浅。

1990年,徐向前元帅病逝。为了表达对徐向前元帅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黄文欢撰写的挽联是:“身先士卒军心暖;威振沙场敌胆寒。”

越南劳动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精通汉文,他在七十九岁时,写了这样一首小诗:“人未五旬常叹老,我今七九正康强。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并仿效汉族人的习惯将后两句“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题写一联挂于办公室内用以自勉,联语仿佛是作者脱口而出的大白话,既清新自然,朴素无华,又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充分反映了这位志洁行廉的伟大领袖崇尚实际,以清淡自娱和对工作从容不迫、孜孜以求的精神。

有位名叫风广清山的日本友人,因对中国瓷器十分赞赏,故专门撰写了一副含有哲理的对联。这副对联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后来该联被烧制在石湾瓷器制品上,被人们竞相收藏,成为藏品中之精品。

澳大利亚悉尼有一座“中国城”,居住在这里的侨民常以对联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一位澳大利亚商人也学着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德业维新万国衣冠行大道;信誉卓著中华文物贯全球。”此联对仗工整,气势恢弘,不失为佳联。

朝鲜平壤练光亭有一副朝鲜人撰的对联:“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此联形象地表達了中朝山水相依的兄弟情谊,也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见证。

越南有个叫阮尚贤的人,在妻子故去后,撰写了一副挽联以悼之。联曰:“仰视天,天已云霾四塞,俯视地,地已荆棘横生,几千里卧雪餐风,沧海未能填,誓我壮心,无复香闺荣旅梦;幼从父,父以王事出亡,嫁从夫,夫以国事远适,数十载含辛茹苦,白发应更甚,多卿早觉,生离俗世断愁恨。”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