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龙

如今在全球化进城的大潮中,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传统文化的复苏愈发加速,中国玉雕艺术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从本土化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具有中国意韵的现代玉雕艺术审美取向呼之欲出……

以朱老师看来,自古以来流传的各个玉雕流派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和优点,难分高下:京派玉雕曾经专门服务于皇宫大礼和达官显贵,自然是要做到大气、华贵、稳重、雄厚,这才符合底蕴深厚的皇家风范;扬派玉雕胜在玲珑剔透,以人物摆件和山子为主,北雄南秀兼而有之。特别是在大型雕件的布局和层次感上极为考究,就连故宫的《大禹治水图》据清宫档案记载也是主要由扬州工匠设计制作的;海派玉雕则和上海一样,思想开放,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精作巧雕,极具细腻之能。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使海派玉雕带有很多独树一帜的特色。

苏派玉雕是明清以来苏州地区传统手工艺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特征。除了技艺层面上的“精、细、雅、巧”之外,更注重文化审美的精神层面表达,以及题材内容所展露的气韵,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苏派玉雕与海派遥相呼应,是由很多苏州工艺大师一点一滴的精雕打磨出的品牌,能与海派并称可见其技艺的精湛以及独树一帜的风格。

“我的作品当然也属于苏作玉雕的风格,所以也力求做到‘精、细、雅、巧的极致。不过除此之外,我觉得他们更要体现犹如江南女子般婉约、玲珑的气息,以及亭亭玉立的雅致。”朱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至于作品中器型和纹饰的取材,朱老师格外钟爱古代青铜器和瓷器等国内外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图案。这些古代风格的艺术品不仅造型典雅,大气磅礴又不失精巧,即便以当代艺术的审美眼光看也极富美感。此外,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作品灵感的来源。只要用心观察,善加利用,都可以将他们融入到玉雕的设计之中。

“那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笔者指着朱老师工作台上一个使用玉石雕刻的机器猫好奇地发出了疑问。没错,就是日本著名漫画《机器猫》中的主角,如今被作者官方正式称为“哆啦A梦”的卡通角色。

这小“玩意儿”虽然还没经过打磨抛光,使用的也绝不是顶级的玉料,但可以看得出其制作非常精巧,想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机器猫怀抱吉它(笔者:从共振箱的形状看,也可能是鲁特琴),大步前行,开怀大笑的神色栩栩如生,甚至连大嘴中的舌头和小舌都勾勒了出来,显然需要耗费不少的功夫。

“你说这个啊?这个是厂子里一个工匠练手做的,当然不是正规作品。”朱老师没想到笔者在成堆的半成品中唯独一眼看到了这件,哈哈大笑了起来。对于艺术创作,朱老师头脑中拥有着非常清晰地条理和逻辑。

他认为,人们对于玉雕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审美性的自觉追求,赋予了现代玉雕艺术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价值,而这也是和传统玉雕最大的不同之一。古时玉器作为一种等级规制用品,其形制、纹饰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至于玉雕一度成为了程式化的艺术形式。自从玉雕艺术走入民间,更多题材和表现形式的作品才逐渐流行起来,这就是顺应了大众的审美和市场的需求。

如今在全球化进城的大潮中,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传统文化的复苏愈发加速,中国玉雕艺术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从本土化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具有中国意韵的现代玉雕艺术审美取向呼之欲出,而包括器皿在内的中国玉雕艺术也在此也呈现出一番崭新的面貌。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也同时符合了时下市场的需求。

朱老师拿起桌子上的机器猫小雕件,对笔者说:“就比如这件小作品,显然两代制玉人在兴趣爱好和审美上会有不小的差异,这是我们身处不同年代的经历所造就的,但是这并不会产生冲突。我们在追求艺术和技术提升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追求创新的理念和意愿是一致的。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一起工作,我觉得是个非常愉快和享受的过程。”

正如朱玉峰老师所说,笔者也在玉器雕制和市场一线观察了多年,其实不仅是玉器,包括瓷器、绘画等门类的整个艺术品行业都在随着时代进行着发展和变化。艺术市场全球化、金融化的趋势势在必行,收藏群体低龄化也伴随着新一代藏家的兴起愈发明显。他们在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等各方面都与老一代藏家有着极大的不同,很多人还有海外留学经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也使文化及相关产物的传播速度及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同样,新一代的从业者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创造出具备自己时代风格的作品,这也并非全部是为了市场需求做出的妥协。

如此一来,老一辈艺术家除了占据了技术成熟和经验丰富的优势外,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应对新一代藏家的需求,这种局面曾经困惑了很多从业者。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一代玉雕师,大多数虽然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深厚的手工制作能力,对传统题材也已经掌握得非常牢固,但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美术教育,缺乏很多艺术理论知识。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小时候因为各方面时代原因,绝大多数人都是学徒出身,文化程度较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优秀作品的设计和创意能力。”朱老师略显无奈地说道。

确实,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固然是令人敬佩,实属难能,然而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正是超出“技术”范畴的其它东西。对艺术理论和文化教育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空间,让“创新”变得难如登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难免就会选择抄袭和模仿一些书籍中记载或现存的物品。毕竟,作为手艺人,生存也是现实问题。尽管不是长久之计,而这也算是解决问题最简单快捷的方法。

“如果不能理解原创作品的立意概念及创新思想,那么即便能够复制出来,作品的内容也是空洞苍白的,只能做到‘会形不会意。无论技巧再高,无论你如何粉饰,也无法表达出作品原本应有的气息和神韵。”朱老师肯定地说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艺术上进行突破,朱玉峰老师经常向业界的其他高人以及相关行业的前辈们虚心讨教,并与同僚们共同研究、探讨。同时,他也抓住一切机会,系统地补充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他多次进入专业院校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努力充盈自己的文化储备,如此才能做好准备,让今后的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对于日后的发展,朱老师认为,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贯穿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鲜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持续如此之长的生命力,从无间断地伴随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至今。

“不仅仅是从业人员,我们也希望这门艺术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不同领域和层面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有了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这门艺术的生命才能更加活跃。”

朱老师继续说道:“现在玉文化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茶余饭后玩玉、比玉之事也更为寻常,这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这种情形的推动下,玉雕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新崛起的制玉地区也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为此,我们这些从事玉雕制作的艺人们要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己,赋予美玉崭新的生命。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求更好。”

玉雕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的不断淬炼与升华,才能使这多艺术奇葩更具娇美,这也是朱玉峰老师作为一个手艺人,一个艺术家毕生的追求和使命。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