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中秋节的传统风俗多种多样,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博饼活动之外各个地区所展开的活动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觉得不可行的。今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非常陈旧的风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风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当地。《礼记》记载:“皇帝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儿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殿及上层贵族所奉行,跟着社会的开展,也逐步影响到民间。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当中秋佳节接近,夜色衰退中的厦门,街头巷尾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动听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构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不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战士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晰一种博饼游戏,让战士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身同意从阴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番赏月博饼。这一起的游戏,后逐步在民间撒播和改善,成为一种风趣的风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我们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一起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我们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隔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老一辈掌管,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文人赏月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厉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较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构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风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情面事态,即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粉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别的一种形状,即中秋是尘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经营,玩月游人,达旦不停。

上海祭月烧香斗

上海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人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结束,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有必要回来夫家,由于这是团圆节的原因。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泛动的皎月影子,与天空中的皓月构成美好对照。因而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欣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望,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造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像,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五颜六色旗旌等装修。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局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郊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着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以上的几种风俗是过中秋的一小部分,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喜爱研讨传统风俗的朋友能够多进行研讨,说不定能呈现传承百年的节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