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瘟病流行因素分析
1、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部分品种仍存较大流行风险。
(1)2017年推广应用品种抗性跟踪监测结果:据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2017年对60个推广应用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跟踪监测,叶瘟感病的有21个,叶瘟高感的有1个,叶瘟感病和高感合计共占36.7%(2016年为45.4%);颈瘟感病的有9个,颈瘟高感的有23个,颈瘟感病和高感合计共占53.3%(2016年为69.7%)。与近年鉴定结果相比,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部分品种颈瘟损失率高。穗颈瘟损失率达60%以上的品种有:丰优638、深两优0858、Y两优1号、金优瑞9、Ⅱ优58、Q优28、丰两优1号,这些品种穗颈瘟流行风险较大。
(2)主推品种抗性水平低:2018年我市主导推广的20个水稻品种中,经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近年稻瘟病抗性鉴定,感病或高感的品种有13个,占65.5%,其中高感的有11个品种,分别是:Q优5号、深两优5814、C两优华占、冈优916、宜香3724、川优6203、Y两优1号、Q优28、T优109、丰两优1号、宜香优1108。
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毒性变异频繁,潜在风险大。
根据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2017年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市稻瘟病生理小种有6群28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A群和ZB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5.5%和30.6%;优势小种为ZA15、ZB11、ZB15,出现频率均为8.1%。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优势种群没有变化,但优势小种由ZA11和 ZB11变为ZA15、ZB11、ZB15。由于ZA群和ZB群致病谱广、致病性强,因此对部分水稻品种的抗性构成较大威胁。
3、水稻生长前期,稻瘟病较常年轻,田间菌源量偏低。
今年水稻生长前期气候总体较正常,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稻瘟病发生危害,因此生产上稻瘟病较常年同期偏轻,田间菌源量偏低。据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6月4日在稻瘟病监测圃调查,今年征集鉴定的148个推广种植品种中,已有46个品种叶瘟发病,占31.1%(去年同期为86.7%)。目前稻瘟病监测圃叶瘟发病率和为害程度均低于去年同期,发病程度达感病级的有Q优1号、袁两优908、富优1号、冈优158、宜香725、宜香10号、中优596共7个品种,占4.7%(去年同期为23.3%)。
武隆是稻瘟病常发区。今年水稻秧田期气候较正常,移栽后遇高温间断阵雨天气,生育期较常年偏早5~7天,加上越冬菌源较少,因此稻瘟病病情总的较去年同期偏晚略轻,较历年同期明显偏轻。据系统监测:海拔347米左右的长坝观测场及周边地区带药移栽孕穗初期本田秧苗,由于秧(本)田预防措施得当,调查区尚未发现稻瘟病中心病株。7月2日方在位于海拔500米的长坝镇鹅冠村石坝组老关丘“2018年武隆水稻品试基地”药后分蘖盛末期试验小区首次发现叶稻瘟中心病田1块(叶瘟始见期比去年晚20天,比历年晚22天),品种Q优6号,面积0.1亩,程度1级,折病田率1%,病株率3.5~10.5%,病叶率0.7~2.04%,病指0.7~2.1。病斑类型以褐点型为主(零星发现几个急性型病斑)。经及时对症下药,病情已转危为安。截止2018年7月2日10时,长坝鹅冠水稻综试基地所有记载小区今年尚未发现稻瘟病重症“化苗”田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7月3日17时,全区累计发生叶稻瘟100亩(发生面积比0.09%),比上年同期少400亩(降幅80%),比2010年同期少1000亩(降幅90.91%),是近几年发生叶瘟最轻的年份。表现为发病品种较少,分布区域较窄,发生程度较轻,病斑类型多样。经广大粮农积极施药防治,目前全区水稻主产区并未造成“化苗”等无可挽回的灾害损失。但因个别群众盲目用药或方法不当,面上已发现极少量“药害田”。
二、稻瘟病发生趋势分析
总的看来,由于我市稻瘟病菌变异频繁、毒性仍然较强,水稻品种整体抗性水平不高,潜在的稻瘟病流行风险仍然较大。稻瘟病属单年流行病害,越冬菌源和前期病情不是后期病情发展的主导因素,在品种感病的情况下,适宜的气候条件才是其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因此,如果后期气候条件适宜,稻瘟病仍有可能在一些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
根据渝东南农科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结合我区前期稻瘟病发生情况及近年稻瘟病发生特点,预计今年我区水稻穗颈稻瘟总的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发生年,局部地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与去年相当,预计发生面积1~2万亩。其中常发病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3~4级),间发病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2~3级)。具有较大流行风险品种分布有:宜香725、丰优638、深两优0858、Y两优1号、金优瑞9、Ⅱ优58、Q优28、丰两优1号、深两优5814、冈优825、G优217、中优596、冈优881、冈优177、宜香10号、Q优1号、袁两优908、富优1号、冈优158等品种。
三、防治适期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施药防治一次,齐穗后再施药防治一次。
四、防治方法
1、预防用药。水稻孕穗末至破口吐穗期,选用75%三环唑可湿粉20~40 克/亩(或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粉8~10克/亩或2%春雷霉素100毫升/亩或20%三环唑可湿粉100克/亩或18%丙多·多可湿粉100克/亩)加水50~60公斤常规喷雾或加水5~10公斤机动弥雾,禁用复配三环唑。
2、治疗用药。齐穗后选用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或6%施稻灵乳油100毫升/亩或30%稻瘟灵乳油150~200毫升/亩)加水50~60公斤常规喷雾再防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