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玉米的虫害在我区主要是玉米螟和大螟。玉米螟群众俗称“钻心虫”、“苞谷虫”。玉米螟是杂食性昆虫,在我区一年发生两代,除主要为害玉米外,还为害水稻、高粱、棉花等。

  一、发生趋势

  据我中心系统测报调查:2017年12月6日,选点仙女山镇白果村曲家坝、王家坝组(海拔815米),对在地直立玉米秸秆开展玉米螟越冬基数剥查,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为3.15头/百秆,比中等偏重发生2011年(3.26头/百秆)减少3.37%,比中等发生2012年(2.71头/百秆)增加16.24%,比中等发生2010年(2.56头/百秆)增加22.78%,比常年减少0.32%,偶见死虫。2018年5月3日,在位于海拔200米的芙蓉街道办事处柏杨村二组(大屋基组)菜玉米田始见一代玉米螟虫伤株3株,田间始见期比中等偏重发生的2016年晚4天,比中等偏重发生的2017年晚2天,比中等发生的2015年持平,比历年晚16天。

  据长坝观测场系统监测:2018年4月18日虫情灯始见玉米螟(1头),灯下始见期比去年晚11天,比历年早6天。截止2018年5月6日,累计诱蛾峰1次(同比少2次),总诱虫量2头(同比少5头);2018年5月7日,在位于海拔340米的长坝镇何家堡村廖家嘴组鹿颈坡早播糯玉米田,始见一代玉米螟虫伤株5株(始见期比去年早1天,比历年晚8天),剥查捕获1龄幼虫各1头。

  截止2018年5月7日,我区沿乌江流域低海拔地区大面积玉米田均已发现一代玉米螟为害(玉米生育进程稍早去年,多数进入心叶期,少量喇叭口期),虫情上升趋势明显。虫田率5~15%(去年同期值5~15%),螟害率3.21~11.11%(去年同期值1.35~4.45%),经剥查,多点发现1~2龄幼虫,单株最高活虫量达到2头,已接近于中等偏重发生的2010年同期(最高单株虫量4头)。总的发生程度轻于中等偏重发生2011、2013年同期(螟害率5.4~16.5%),重于中等发生2009年(螟害率0.2~1.02%)、2012年(螟害率0.1~1.5%)同期。

  目前全区大部分玉米主产乡镇(街道办事处)都不同程度遭受1代玉米螟为害,发生区域多集中在蜜源植物丰富的蔬菜地附近,呈现多点面分布为害态势。

  受去年暖冬天气影响,使常发区玉米螟越冬基数明显增加,加之今年四五月份日平温正常略偏高,降雨量正常略偏多,昼夜温差大,田间湿度高,农事季节早,加速了一代玉米螟发生消长。目前大面积套作玉米长势嫩绿,周围蜜源植物较为丰富,将有利于越冬代玉米螟补充营养及繁殖为害。

  综上所述,预计今年我区玉米螟总的发生程度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年份(3-4级),持平去年及历年,预计发生面积为11~13万亩(同比持平),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45.0~53.2%。

  二、防治适期

  玉米心叶期当心叶被害率达10%时进行全面防治,不到10%的挑治;玉米穗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应在抽丝盛期施药防治;如果虫穗率超过30%,除抽丝盛期防治规划1次外,隔5~7天再施药防治1次。

  三、防治方法

  1、选用20亿/克真菌缓释性微粒剂杀虫真菌农药,在玉米苗期,将缓释性微粒剂按1克/株玉米直接施入玉米的喇叭口中;

  2、亩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有效成份量1.08~1.44克(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商品量108~144克/亩),在玉米心叶末期,玉米花叶率达到10%,按每亩拌10公斤细沙土制成毒土,撒入玉米心叶丛最上面4~5个叶片内。[注意事项]:对鱼类、水生生物敏感,对蜜蜂高毒,施药后48小时内人、畜不得入内,两次使用的最小间隔为7天,收获前6天停止使用。

  3、选用90%杀虫单原粉40~60克/亩或3%杀虫双颗粒剂1.25kg/亩点玉米心;或者选用18%杀虫双水剂200~250亳升/亩(或40%毒虫灵50毫升/亩)兑水50~60kg喷大雾滴于玉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