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生趋势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性病害,全区马铃薯种植区历年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致使全田马铃薯成片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如防治不及时,一般可减产20%~30%,甚至造成绝收。

  为做好全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今年我区继续在长坝镇廖家嘴、巷口镇李家寨和仙女山镇杨柳坝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全程监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工作。

  据我站对设在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测报点调查:低山点(芙蓉街道办事处柏杨村肖家坝组、长坝镇何家堡村廖家嘴组,海拔200~340米,下同)4月3日始见中心病株,始见期比去年晚2天,比历年晚54天。受4月5日至4月23日雨晴相间天气影响,4月16-23日在长坝镇何家村廖家嘴组鹿颈坡,芙蓉街道办事处柏杨村,凤山街道办事处城东、凤山等村普查,低山区马铃薯生育期已进入现蕾至初花期,病情扩展蔓延加快。该区平均病田率1%(比大发生的2016年同期值低24个百分点,下同),最高病田率达5%(比2016年同期值低45个百分点),平均病株率3.2%(比2016年同期值低7.77个百分点),最高病株率29.6%(比2016年同期低57.8个百分点),极少数田块已经出现重症凶兆,即将面临区域性流行风险;半山点(凤山街道办事处广坪村李家寨组单坝、玉华组铁炉坝,凤山街道办事处万银村水井湾组,海拔850米,下同)4月13日始见中心病株,始见期比去年晚3天。4月17-18日在主产区凤山街道办事处万银村和广坪村、仙女山镇白果村调查,春薯生育进程陆续进入团稞至现蕾期,目前正处中心病株扩展期、病情稳中渐增阶段。病田率1~2%(比2016年同期低14~23个百分点),病株率0.15~1.8%(去年同期值0.27-5.8%、2016年同期值5.24~25.01%,2014年同期值1.5~6.3%),其中感病品种(米拉、马尔科、费乌瑞它等)和脱毒种薯(鄂薯5号、中薯5号、青薯9号)种植区已经多点发现中心病株(始见期比去年晚3天);高山点(仙女山镇荆竹村杨柳组杨柳坝,海拔1338米,下同)4月18日发现中心病株,始见期比去年晚3天(2012年5月5日始见中心病株)。4月20日在仙女山镇荆竹、石梁子村,双河镇荞子、木根、双河村普查,马铃薯生育期刚进入齐苗至团稞期(与去年基本同期),不论是本地品种(如米拉、马尔科、白花洋芋)还是脱毒种薯(如鄂薯3号、鄂薯5号、青薯9号、中薯5号、冀张薯12号),目前多点调查只偶尔发现中心病株(而去年、前年同期均已不同程度发病)。

  截止4月23日,今年我区累计发生马铃薯晚疫病0.1万亩,占全区春薯种植面积的0.54%(比大发生的2012、2016、2017年同期分别少0.1万亩,降幅均为50%;比大发生的2014年同期少0.4万亩,降幅80%;比中等偏重发生的2015年同期少0.15万亩,降幅60%;与中等发生2013年同期持平)。

  从调查结果看:受今年前期冬暖春早、近期雨晴相伴天气影响,当前大面积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品种主要为本地常规种(如米拉、马尔科、巴山白),脱毒种薯发病相对较轻(品试感病品种费乌瑞它除外)。集中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沿乌江、芙蓉江、木棕河、大溪河、石梁河、长途河、老盘河流域低山河谷地区,该区已经出现第1次流行峰,总的发生程度比去年及历年同期偏轻,显轻于大发生的1997、2012、2014、2016、2017年同期水平。

  当前,我区大面积春马铃薯正处团稞至蕾花期,低山区大部进入初花期。根据重庆市气象台预报:今年5~6月份全市大部地区较上年同期温度偏高、降雨适中、高温日数增多、干旱等级偏轻,基本满足半高山常发区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和大面积流行条件。结合当前晚疫病发生实况、马铃薯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马铃薯晚疫病总体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年份(3~4级),轻于去前年,接近常年。本地种薯重于脱毒种薯,常发区重于偶发区,半高山区重于低山区。预计发生面积8~10万亩次(占春马铃薯播种面积的43~54%),比大发生的2016年少4~6万亩,比大发生的2017年少3-5万亩。在感病品种较为集中的老病区存在局部大发生的风险。

  二、防治适期

  由于今年我区春马铃薯主产区播种至出苗期普遍遇倒春寒、雨晴相间等极端天气,出苗较参差,疫病发现晚,点面扩展慢,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始盛期整体比历年推迟3~5天,抑制了晚疫病孢子的扩展蔓延和流行速度。经近期在全区马铃薯主产区开展大面积普查,目前除普遍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外,只在乌江流域早市马铃薯老品种(米拉、马尔科)分散种植区零星发现“集中感染、四周扩散,局部死苗”现象。因此,应抓住危险生育期(初花期)开展统防统治。海拔500米以下地区4月下旬初至5月上旬初尽早抢晴普遍施药防治;海拔600~800米地区5月上旬初至5月中旬末抓紧防治;海拔1000米左右地区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初开始防治。

  三、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采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办法。

  1、亩用保护剂杜邦增威赢绿杀菌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5-20毫升+80%金络<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75公斤常规喷雾。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交替使用,安全间隔期为10天;

  2、选用50%氟啶胺(福帅得)悬浮剂和20%氰霜唑(科佳)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交替使用,每隔5~7天喷雾一次,连续喷洒3~4次;

  3、选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60克/亩或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700倍液喷雾或72%霜脲·锰锌可湿粉(克露)500倍液喷雾;

  4、选用25%甲霜·霜霉威可湿粉500倍液或65.5%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倍液喷雾;

  5、选用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瑞凡)30~40毫升/亩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粉80~120克/亩或75%代森锰锌可湿粉(进富)80~100克/亩喷雾;

  6、选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剂(金雷)600倍液喷雾。